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耳鸣是自觉耳内鸣响,如蝉如潮,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以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或听觉丧失为主的症状,其中听而不真为“重听”,不闻外声为“耳聋”。耳鸣、耳聋可单独出现,也常常可同时存在,耳聋往往由耳呜发展而成。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包括耳科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低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贫血、肾病、神经官能症、感染性疾病、药物中毒、噪音干扰、外伤性疾病等都可以引起耳鸣、耳聋。
中医学认为耳鸣、耳聋二者虽症状不同,但病因病机却基本一致。《诸病源候论》说:“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寒,损于肾脏,耳精脱,精脱者则耳聋。”十二经中,耳和手、足阳明经脉的关系最为密切。耳鸣耳聋可分为虚实两证。实证多由外感风热或内伤情志、饮食而痰湿内生;或暴怒、惊恐,气郁化火,循经上扰,蒙蔽清窍所致;虚证多由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劳倦纵欲、肾经亏耗,精血不能上承,耳窍失养所致。
耳鸣表現为自觉耳内鸣响,声调多种,有蝉鸣、风声、蚊声、雷鸣、潮声,汽笛鸣,机器轰鸣、、哨音等。约有80%左右的患者伴有耳聋。
耳聋表现为听力不同程度减退或完全丧失,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道阻塞感。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二类。
风热外袭:
外感风热之邪,开始有感昌症状,继之卒然耳鸣、耳聋、耳闷胀,伴有头痛、寒热、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肝胆火盛:
耳鸣、耳聋、每于郁怒之后实发或加重,有耳胀、耳痛,同时伴有头痛、面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火郁结:
耳鸣如蝉,闭塞如聋,伴有头晕、目眩、胸闷、恶心、痰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气滞血瘀:
耳鸣及诸塞较重,并渐至耳聋,同时伴有头痛、脑鸣、舌紫暗或见有瘀班、苔微黄、脉涩不利。
肾精亏损:
耳鸣日久,夜间尤甚,听力下降,以手捂耳则舒,伴头昏头晕、卡眠艰寐、腰膝痠软、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弦而弱。
本病可用针刺、灸法、耳穴、头针、水针等针灸疗法综合治疗,急性者疗效较好,慢性延绵日久者虽有疗效,但需较长时间治疗,但鼓膜损伤、听力完全表失者疗效欠佳。
治则:
风热外袭者疏风、解表、清热;肝胆火盛者清肝泻火;痰火郁结者化痰降火;气滞血瘀者行滞化瘀;肾精亏损者补肾填精。
1、针刺:
以耳区局部穴位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耳门、听宫、听会、医风、下关、风池、外关、足临泣。
方义:
耳为手足少阳经所辖,耳门、听会属手、足少阳经,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三穴均气通耳内,为治耳疾之要穴,可使疏泻火热、聪耳启闭之功,直达病所;医风为手少阳经位于耳部的经穴,加上足阳明经临近耳部的下关及足少阳胆经的风池二穴,再结合循经远取的八脉交会穴外关、足临泣相配,祛风、通络、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加减:
风热外袭加合谷、坵墟疏风清热;肝胆火盛加行间、中渚、侠溪以泻肝胆之火;痰火郁结加丰隆、内庭豁痰泻火;肾阴亏虚加肾俞、太溪、关元补肾填精、上充耳窍;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血海行气、活血、化瘀,通畅耳窍。
操作:
耳孔周围穴位可以直刺,也可以用斜刺透穴,如耳门、听宫、听会可相互透刺、下关可透刺上述穴位,针感向耳孔深部耳底或耳周围扩散,医风穴进針勿用粗针深刺,以免伤及面神经,风池穴进針方向沿耳垂、鼻尖的水平线略向下斜刺。余穴按常规针冶,每日一次或两日一次。
2、灸法:
灸法是一种用火治病的方法,追溯起源,虽无确切佐证可凭,但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中发明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数千年之久,代代相传,至今不息。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依靠经络的传导,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中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份极为熣灿的明珠。用灸法防治疾病,己有数千年之久,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名医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医也”,宋代窦材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明代《医学入门》中更进一步指出:“凡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些论述,足以说明自古以来灸法就被人们所重视。
灸法的作用:中医的作用
(1)疏风解表,调和营卫。(2)通经活络,活血化瘀。(3)温经散寒,祛风除湿。(4)升提中气,温阳举陷。(5)培补脾肾,温阳利水。(6)回阳固脱,复脉救急。(7)强壮元阳,固摄冲任。
(8)引导实热,附火外发。(9)养阴益气,散火除热。(10)灸火畅达,拔引热毒。(11)消瘀散结,祛腐生肌。(12)调整脏腑、消除疲劳。(13)扶正祛邪,协调阴阳。
(14)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现代医学对灸法的作用也做了大量研究,一些中医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灸法具有:(1)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
(2)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3)调节血压。(4)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包括影响血液的成分,增强白细胞数量和吞噬作用,增强红细胞对血小板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
(5)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使吸收能力旺盛;包括胃肠吸收能力,炎症病理产生物的吸收能力,出血后瘀血的吸收能力。(6)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有一定影响。(7)对炎性病灶起到抑制作用。(8)镇痛作用。(9)血行的促进作用;灸可使血行旺盛,对血行障碍而产生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卓有疗效。(10)加强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生理功能好转。
可在针刺后加用灸法,也可以单独运用灸法进行治疗。
主穴:
耳门、听宫、听会、医风、下关、风池、外关、中渚、足三里、太溪。
操作:
在耳廓周围做囬旋灸(正返时針各50次)、往返灸(上下、左右往返各50次),用3一4支艾条捆挷在一起点燃,对准耳孔做雀喙灸(l00次)、温和灸(5分钟)。
若肾虚者用鱉甲隔盐灸20一30分钟。
滕××,女,36岁,公司职员。病史:患者一周前突然两耳耳鸣,鸣叫如机器轰鸣,并出现听力下降。医院五官科诊治,拟诊为“突发性神经性耳聋”给予药物治疗未效而于今日来诊。来诊时患者两耳轰鸣不已,听力下降,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苔薄舌红,脉弦有力。拟肝胆火旺,上扰耳窍所致。
先针刺听宫、翳风、下关、外关、中渚、太冲诸穴并留针40分钟。起针后点燃4支清艾条,捆绑固定为一束,分别悬灸两耳。在耳廓部先顺、逆时针回旋灸各50次,续在耳廓部上下、左右温灸各50个来回,随后在翳风、听宫、听会各穴行雀啄灸各50次,最后对准耳孔再用雀啄灸法次,让灸热向耳孔深部渗透。
二诊时患者诉昨日治后两耳鸣叫减轻。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四诊时患者耳鸣已明显减轻,听力亦逐渐恢复。七诊时患者诸症均已消失,听力如常。再以原法治疗十日后告愈。
患者为突发性耳聋,发病急骤。中医辩证为肝胆郁火上逆,致少阳经气闭阻所致。在施灸过程中,把悬臂灸法中的回旋、往返、雀啄、温和等多种灸法组合在一起,使灸力集中,加强通调经气的作用,尤其对耳孔的雀啄温灸,使热力直达病所,以宣泄耳中郁热而通窍聪明,故患者的耳鸣十日而愈,再次证明“热证可灸”。
陶崑教授,18岁临床,55年临床经验,三代业医,是中国第一代既得到师承教育又接受大学教育的中医生。老爷子是动力灸的发明人,是南京最受患者爱戴的针灸专家之一。
他谈到治疗疾病,和西医相比,艾灸针灸具有鲜明的优势,如颈源性眩晕3次即可彻底康复;女性孕前破卵泡,针灸1-2次即可解决;针灸可以让孕妇很快堕胎;带状疱疹滚针10天即可治愈;扁平疣寻常疣耳穴加针刺10次上下即可康复。
谈及理想,陶老希望君和堂成为全国知名的灸法基地,让更多人掌握麦粒灸、艾柱灸、动力灸、鳖甲灸、长蛇灸、悬灸等方法,来治疗失眠、便秘、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肠炎、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不孕症、颈肩腰腿痛、各种痛症、癌症等等疾病,造福患者。
喜欢君和堂,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