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虢镇街上看社火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09392.html

作者:范多权

社火,每年的大年一过,初六初七开始,就在老虢镇街上,轰轰烈烈的上演了。我,最早看到的社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虢镇东西大街上行演的社火。

那时,正是文革红火处,所表演的社火,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海港杜梋山奇袭白虎团等等革命样板戏一类的社火。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社火风景和社火特色。

那年月,正处在公社生产队盛行时,所以其行演的社火,也富有其时代独特美感。那时期,装演社火,人们没有功利金钱诱惑,每一生产大队,都是在政治挂帅下的自发积极而为。于是,每一社火装演人,都是积极参与,欣然扮装,不争钱利。每人觉得,只要能让自个扮装社火,那是很光彩很荣耀的事。

虢镇街,作为当时宝鸡县政府的所在地。每一次社火汇演,就会聚齐东乡宁王阳平杨家沟三公社,南乡渭河南蜀仓钓渭天王蟠溪清溪八鱼下马营六公社,西乡蟠龙贾村县功上王双白杨和石羊庙千河几公社,北乡周原慕仪双公社,还有西山坪头赤沙香泉几公社。可见当时社火参演的规模宏大和声势浩大,是前所未有的,是现在无法复制再现的。新式社火在一九七六年以后,出现了拐点。每到正月十五前后,哗啦啦冒出了旧式秦腔戏的社火。一九八一年以前,公社生产队还在,其社火的呈演公益性巨大。其旧戏社火的精彩宏大程度是空前的。

那时期,高技艺高技巧高技型高技姿社火,以超工时超工费不记成本的装扮呈演,所以社火的精彩程度是我认为最高峰的。那时儿,装扮社火的演员,凭一股气心气,不在乎给多少钱,只要被组织社火的选中,就觉得很脸面很光彩很福份很荣耀,故而很尽力而为。在高高车台上扮社火,大家不要以为轻而易举,随随便便。那是需要很高的责任心很高的忍耐力和很高的公众聚视之下承受力。那时期的社火,由于规模巨大,十几个公社的社火方阵都要在虢镇大街上缓慢行进演,往往要从中午十一点持续到午后三四点。

那年月,正月十五前后还是很寒冷的,午阳无有暖温,而寒风异常刺冷。然每一演员,一旦站姿在社火车台上,就四五小时的保持一姿一势,依每一戏剧社火的特定扮相,而如雕塑一般固定在车台上。更有许多特技高悬社火,象神仙臂上举人,武士头顶站人,等等悬空高挑演艺,都需要七八岁的男女孩童去绑吊着试放着胆量来完成。

那时儿,虽说高悬的人儿,里面高挑材料是电焊钢筋固架的。但在车载社火台行进中,一启动一行进中,再加街路凹凸不平,其高悬扮姿不停的晃摆,光是路人看着就揪心,其娃们本人想必承受相当大的恐惧和胆惊。但那时,这些勇敢的孩童们,硬是把那个时代的惊心高悬社火,给尽心尽力尽胆尽美完成下来了。这,不能不说是那时代的特定风采和公益心。

我们万千闲逛的人,蜂拥上虢镇仰头看有趣的社火。只想着自个看社火的美滋滋。但从来没人,从每一演员的角度来揣摩他们或她们的在大街广众之上的想法和心理。扮演社火,不同于演员唱戏。演员唱戏,亮相于大庭广众之下,是经过十几年甚至三四十年的众观历练,己经胆然面对,平静恒态。而扮社火者,是临时选用,仓促上马。根本在还未适应的状态下,就忽啦啦被拉上了几万人围观的虢镇大街世面上。自己裹穿着古怪的艳花戏服,势扎着古怪的角色戏姿,涂抹着刺眼花亮的戏剧脸扮,这就生愣愣的被送上了公众演示台。他(她)们,时不时会用余视瞅见,在万众仰观中,有父母姐妹兄弟,舅姑姨妗,邻居乡亲,同班同学,或是有一些情意纠结的恋人。于是,一阵阵臊羞慌慌怯怕慌慌惧世慌慌难情慌慌就涌上心头。这种心理痛苦,远比时下的气温寒冷或酷热要大的多。这是起先那种光彩荣耀背后的心理隐痛。还好,他〈她)们每一个演者,都克服了或度过了这种心理障碍,将每一个社火演姿完美的呈现给了那时的万千观众和那个时代。我们还真的致敬他(她〉们的那一颗勇敢的心!

不论是老年头的新式社火,还是古旧老戏社火,那宏大场面,是惊心动魄的。老虢镇四面八方的乡亲,结伙成群这就涌到这条东西大街上。这十几万的看社火人潮,人挨人人挤人,把这窄窄的老街涌得人声鼎沸人山人海。记得那七十年代中期,虢镇街的街侧两边,从西到东,曾经焊立一胸高的铁栏杆。看社火的人儿,早早赶来,选一路段,靠倚在栏杆内侧,兴致勃勃的等待社火出现的那一刻。不安份的人儿,依然在街心游荡,总是停不下那燥动的脚步。老虢镇街的人流走向,一般是东片人从东门坡上去在东街片找立脚处看社火。西片人从西坡上来在西街处抓街栏杆看社火。一般到午十点半左右,东门坡上就传来轰隆轰隆震耳欲聋的放大炮声响。我们西片人就激动的探头搜望。随之,一阵排山倒海般的锣鼓吼震啸涌而来。社火长阵的阵头,在走走停停的一个多小时后,才能从东门推进到西街处。一般打头阵的社火,大多时是渭河南的方阵。一是虢南蟠溪公社离老虢街较近。在天未明还黑麻麻时,就己经涉过河,将队伍兵临城下。所以,自然就容易被排在方阵前面。当然,这也是古俗中,争彩头的争势头的一种讲究。能早到早来被排在队伍前头,打一个社火头阵,那是相当有面子有风头的壮美之事。二是渭河南乡亲对社火的装扮积极主动性特别高。三是渭河南社火有一个放天雷炮队。这炮队放天炮震天震地,气势恢宏。就因这个优势,总能争来社火龙头的机会。你看你听,随着震破耳膜的的轰轰炮声逼近西街处,打头阵的炮队就显身了。这炮队,有百数人。放这猛炮的,大都是乡间二十左右愣头青顽皮一些小伙子。他们每人肩扛一个带木把子厚生铁罐头。他们每一人腰间系吊一个小铁皮盒,这里面装的是黑火药。他们每一次放完震天炮后,就扭头弯腰,用小勺将腰间铁盒中的火药舀几勺子装在杆头罐里,再在罐底壳眼洞中排塞好一拃长的火焾子。再用一小棉锤捣一下,将火药捣瓷实一些。放炮时,他们每人嘴里都叼一根烟头。他们随用烟头点燃火焾。这便迅速将木把炮罐举上头顶。火焾嗞嗞一燃缩。随炮罐一闪耀光,便发出一声轰的炸响。炮队放炮是前三分之一放炮,中三分之一装好药准备。后三分之一放毕炮待罐凉一些装药!所以,每次放炮轰响的有二三十罐之多。这一气子猛炮爆出的炸声,轰咚,震得虢街房顶的瓦片都要跳起来。街人头皮一发麻,耳窝一震痒,心头一击撞。这炸声在虢街街巷中一憋响,就窜出虢县外,在南北塬夹空谷中再一回传。就将声响送向了风翔蔡家坡。打炮开路的后面,就是一二百人的彩帜林立的旗队。每一公社的彩旗阵,是展现年青人朝气蓬勃阳光健帅的气势。每旗队有一半小伙子和一半的姑娘。这小伙子姑娘大都是经过筛选的,个子高挑,形体端直的俊娃们。他们齐刷刷穿篮色或红色的体操运动衣。每人戴一双白手套,用劲臂擎举着彩旗,为本社火队带来一股青春阳丽的色彩。

旗队后面,如果运气好,你就会碰到一群踩高跷的队伍。高跷,在早年头出现过,在七十年代后期,就很少有那个社队装扮了。那年月的社火高跷,实在的高。在我记忆里,光那木腿子,又两米高吧。当那高跷队儿一出现,人们会惊奇笑观,乐不可支。高跷,是古老的社火技种。他是勇敢人的运动,当然是属于勇敢男人们的行为。踩超高木腿子高跷,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十足的平衡把持力。当你踩着两米的木腿子站起来,你的眼晴视角就在三米多高的位置,你这超高巨人的视角,在老虢镇街上走动,你看到的是与视角平齐的街两边门店房檐的黑灰瓦片和瓦片上的苔塔草。以及房檐下每店的旧板黑墨写就的店名牌。那拥挤满街人儿的头脑顶,那头脑顶男人们的草帽和女人们的黑帕帕在你腿脚下有趣的游动。每一张仰面朝上的秦人笑脸,向你灿烂花开。

踩高跷队儿一出现街面,只所以能引起人们轰动笑观。大多是因为高跷人出奇高冒的身姿,还有为了保持平衡,两只木高腿子要不停的咚咚咚的踩点走动。绝对不敢停下来,一停下来,就有歪倒的危险。这如果一歪倒,人一定摔的不轻。所以高跷人就不时的走动,由于要提动这个高的木腿子,就必须左右大幅度甩臂,大幅度摆胸肩,大幅度扭胴腰。于是,街人就会看到高跷人怪异有趣的动作展现。这就是高跷队惹人笑看的乐点吧。

在高跷队儿的尾后,有一群与踩高跷人数相同的扶助后援队。这后援队员每人扛一根三米多长的粗竹杆,上顶头按装一个T型的横短把。这T型竹把是干啥的?每当那一个高跷队员有些疲惫或走不稳出现歪趔,后援队员立马赶到近前,将长竹把伸过去,让高跷人立马扶住,起到撑稳的效果。社火队伍在街上演示,就是近百次的走几米停几米。如若高跷队儿随大队伍停立时间太长。后援队伍就全部插进高跷队形里,让每一高跷队员每人扶按一下长竹把,作一个稍微的歇息。待高跷队儿再往前走动时,后援队哗啦撤后面,跟着跷队行进。这也是高跷队伍在街上演示时一个有意思有乐趣的场面。

就是每一方阵中的威风锣鼓队。每个锣鼓队,也有一百多人。早年头的锣鼓队,都是清一色的壮男人。每个人头扎额前结花的白毛巾。正月十五前后,气温很冷。每人穿净黑的老棉袄,腰间束缠增精神的腰带。下身黑棉裤,腿管缠扎带。脚蹬一双绿解放鞋。噢,记起来,每人戴一付小圆砣老镜架的石头眼镜。这种老秦人架式的锣鼓手,他们打起锣鼓来,如一群下山猛虎,威风凛凛,气势恢宏。咱们秦乡的老秦人,都有一股出了村树立村威、出了乡显示乡魂的老讲究。所以,每当将自乡的锣鼓队,拉上光明正大的虢县街,那是人面前显光的机会,来不得一点马虎。所以,他们拍起铗鉰擂起战鼓敲起铜锣来,那是臂臂生风,锤锤击水,如花翻飞,似山滚石,锵锵咚咚,哐哐珰珰。汹涌澎湃激情飞扬。虢镇街,其锣鼓音律,有其特色的多样性。北塬周原慕仪,是雍城秦塬风势。西片蟠龙塬是陈仓老城气韵。东片宁王阳平,有一股扬凌武功的擂打。渭河南各乡,是一种周至五丈塬的水秀风骨!西山乡镇,喷发一方千阳陇州的山川霸气!打锣鼓铗鉰,尤其是在虢镇老街上打阵,那是极其耗费气力的活儿。十几斤的铜锣吊在手中不停变换敲姿。二十几斤如草帽大的铜铗鉰,在双臂挥拍中不停翻转着花样。三十几斤的大红鼓,用红绸从后脖系挂在胸前,双手执锤不停的抡捶着每个韵律的架势。从虢镇东坡下一直往上敲打,从东街往中街,从中街往西街,每走十几米,就停下来敲打十几分钟。哗哗哗哗,铗鉰高举上头顶,齐刷刷的翻花,那脆生生的铜震音吼传古今。咚咚咚咚,相互穿插队型的擂鼓之音振街扫巷。当当当当,横臂牵吊的大铜锣,左右前后不时变换着队型敲击。这从东芒(街)到西芒(街)两三个小时的走走停停的击打敲擂。那是需要极大的体力来撑这场面的。这一群常年在田间劳作的庄稼汉,锻炼出了这超长耐力,才能将这老秦振气之声挥汗如雨极尽疲力的完成下来。锣鼓队的衣着,在那七十年代中后期,换成了或蓝或红的体操运动服。但头额的毛巾结和手上的白手套,以及神气的新框墨眼镜那是精神抖擞的必备之器。当然,后期,锣鼓队里参插了一部分或半数的女鼓手,其击鼓威风依然强劲!锣鼓队的后头,自然是每一公社和后来乡镇的社火。一九七六年以前的社火载车,大多数是生产队的胶轮马车和一部分厂企单位老汽车。以后,几年,是那年月始兴的手扶拖拉机作社火平台。这是乡村机械化初期的呈现。到了八十年代初中期,手扶车退下去,换成了形体好一些的小四轮拖拉机。当然,从我感觉,社火的演艺高潮和盛兴期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全期。那时期,农业社生产队,若是春节扮装社火,那是倾力而为,积极承演。人们为了设计精巧出奇的社火造型,往往不计成本和人工,故而亮相在虢镇街头的社火,很是造型奇巧精艺。当然也就在大街上引起一阵阵惊叹和赞许。那扮装社火的人就无比荣耀和自得其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各方面开放,人们疯着劲的抓紧挣钱致富。故而对社火这种老玩艺很是疏忽和自顾不暇。故而,大多数乡镇对社火装演的热情骤减。到九十年代初期以后,基本上,一虢镇大街上,就再没有出现过所有乡镇全部总数出演社火的盛况。只剩下,渭河南几个村镇,坚守传统祖艺的本线,时不时在大年初日,为古老虢镇街游演几场古色古艺古风古韵的社火。但其社火的心气心致,和精神头气魄势,我觉得大不如前。这,也许是,现代化经济发展时代过程中,对古老演艺疏忽遗落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吧。今天,今年过大年,我就蓦然想忆起,过去,那年月,咱们老虢镇街,从东芒(街)到西芒(街),连续不断,看得人下午肚子饥的咕咕响,而社火不见断头的那种,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社火,那长长排排的盛况。

噢,只有以文忆之,记之,那时,虢镇街的大社火!

关于作者

作者:范多权,半百人世。虢北大塬周原五联一农。乐于文写,观人间百态,描人世百情!

本文由范多权原创,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by/661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