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好杂谈
坛坛精彩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中年危机的回答:
去年春节前答主突发低频耳聋,医生跟他说不能再上班了。
答主反复跟医生确认是不是只要按时服药去上班也没事儿,医生训斥他说:
你是想好还是想一辈子就这样?答主愣在座位上,脑子里当时就一句话:不上班,怎么治病;不治病,怎么上班。
就像《三十而已》里所说:
最先感知到三十将至的也许不是我们的身体,也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比起情感的不安,物质的困顿才时时刻刻勒着你的脖子。
职场作为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成年人最后孤注一掷的地方,可现实又是狠狠的一击:
身边同事好多已是95后,老板都不止比你小5岁;
自己可能随时被取代,必须得学会那些“很不对胃口”的新东西才能缓解危机感;
事业冲上去特难,掉下来的危机却分分钟都在。最好的状态是维持现状,可也得拼尽全力才能保全。
都说三十而立,可是又有多少人在职场中真正的立了起来。
到了承担责任的年龄,却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今年是小麦工作的第9年,却是罕见的没有辞职念头的一年。
毕业即在北京立足,每年都有机会出去旅行,曾经的小麦也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谁会想到,春风得意之时却连生抱怨;处处被pua之际却心甘情愿。
闭嘴的方式有很多种,和年轻的时候不同的是,小麦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被生活所迫。
每个月+的房贷,孩子的学费,+的生活费,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开销,夫妻两人基本存不下什么钱。
去年爸爸生病,小麦被逼的数次崩溃。
先是妈妈感冒,不能陪护。
小麦和单位请假,最多只批3天;然后爸爸手术,需要十多万的手术费;紧接着公司又提出20%的降薪。
生活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小麦头上,战不可战,退无可退。
总以为兢兢业业的工作就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意外,却不知我们的薪资只能让我们陷入无奈。
如今,30岁依旧拿着微薄收入的底层打工人,都只是敢怒不敢言。
即使、压的她们喘不过气来,也不敢有半句争辩。
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表姐每天7点就去上班,差不多晚上8点才能到家。
幸运的话一周能休息一天,但大多时候都被加班取代。
有一次我问表姐,你这样累吗?
表姐说有什么累不累的,大家都这样。
生活在大城市的成年人,或许还能哀叹一下生活的无奈;生活在4、5线小县城的人,却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她们从来没听过、的概念,更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如果30岁能有个可以持续不间断的班儿上,好像就应该是挺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碰上老人生大病,大多数人都是在医生还没有宣判死刑之前就选择放弃治疗。
不是不想亲人活的久一点儿,而是根本没能力承担。
曾听过一句挺扎心的话:到了该承担责任的年龄,却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大概就是30岁的现状吧,一个没事儿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能做点儿什么,可是有事儿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了的年纪。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我们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而我想说的是:经济基础才是成年人承担责任的勇气。
没有积蓄,成年人就像战场上没有武器的士兵,空有满腔热血,却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比做一条咸鱼更可怕的是,30岁的你还在用学生思维混职场
《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董明珠的团队给新入职的实习生提了一个就格力品牌与年轻女性消费者做一个活动提案的需求。
发布需求的同事给活动提了一些参考性的方向选择,例如用女老板作为传播点。
梁和孟两位小朋友在探讨的时候也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如何用女老板来吸引年轻消费者上;而郑则提出质疑:为什么要用老板来吸引年轻人呢?
是不是可以邀请真实的年轻消费者,一方面她们的真实反馈更有可信力,另外就是kol的传播力比老板更大。
三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梁和孟是顺着给出的方向发散思路;郑则是站在活动目的的战略层面思考:如何更好的打通格力和年轻女性消费者的链接。
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30岁了,依然每日按部就班的重复工作;不问目的的完成老板交代的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
这其实就是学生时代的做题思维:按照已知条件解题,不必在乎出题者的意图。
可是30+的职场,公司所有的题目都不再是为了让你学习,而是让你带来收益。
规则只是成年人的游戏,成绩才是老板最在乎的东西。
听话也只有在小孩子的时候才能得到奖励,中年打工人最被看重的是市场效益。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说:社会要看到你的辉煌,才承认你的天才。
而职场中,老板要看到你的价值,才会肯定你的存在。
但有的时候,老板看到了你的存在,而你却不一定能抓住机会。
李曼公司接了一个新项目,老板问她要不要试试?
李曼一想要管理团队,还要负责整个项目的kpi,就打起了退堂鼓。
做了5、6年的执行,突然间要做管理,李曼觉得她肯定不行。
结果这个项目落到了远不如自己的小张头上。
李曼的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学生时代考试思维:
只有自己学过做过以后才能走入考场。如果没有,那还不如不去考。
学生时代,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条明晰的成长路径,只要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一定成绩,自然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而职场中,没有这条设定好的标准路径,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考试就成了最重要的敲门砖。
年轻的时候我们已经凭借努力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到了30岁,要学会用这些力量来抓住机会。
不用担心自己是否可以,所有的人其实都是边学边干。
大仲马说: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诱饵。
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还是要把握住机遇。
因此就能否实现人生价值来说,机遇比奋斗更重要。
所以学会用资源让自己成长起来,才是30+的职场人最重要的事情。
避免中年危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有高度敏感的危机意识
赵薇在22岁的时候就凭借《还珠格格》成为全民偶像,之后更有《情深深雨蒙蒙》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可其在电视剧领域如日中天之际,却突然间宣布4年内不再演电视剧,转身投入到了大荧幕之中。
之后出演电影《炮制女朋友》、《天地英雄》、《绿茶》等作品,票房成绩不佳,曾一度被媒体称为票房毒药。
2年,她悄无声息的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
在其处女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之际,大家才恍然发现曾经的演员竟然跃升为了导演。
回顾赵薇的经历,30岁之前不断的给自己制造危机,是她身上除了光环之外更重要的一个标签。
当别的演员还沉浸在爆红的漩涡之际,她就开始琢磨如何更好地打磨自己的演技。
于是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当在电影行业立稳脚跟之后,她又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行业做点儿什么?
于是悄无声息的考取了导演系。
当导演作品小有成就之时,她又觉得自己对演员有了新的理解。
于是又回过头来重新投入到了演员这个行列。
起点高的人很多,但是却很少有像赵薇这样经历过起起伏伏之后仍能够站在行业前沿的人,并且用的不只是一种身份。
赵薇能够做到,不仅仅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她懂得在一个行业做到天花板之后,不断的问自己:然后呢?
然后之后就需要答案,而找寻答案的过程就变成了蜕变。
职场和娱乐圈一样,如果30岁的我们仍旧选择一直停留在原地,总有一天会被后来的人迎头赶上。
只有不停的迭代,才能不被淘汰。
一猎头朋友说,普通人如果想要在职场保持长久的价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隔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自己的简历拿到招聘平台上。
一方面看自己当下的工作能力跟市场是否匹配,另外一方面总结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在哪里。
马来西亚有句谚语,翻译过来是: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30+打工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正视自己的瓶颈。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短板视而不见,堕落便会随之而来。
危机是堕落的报警器。警报声响起,人们就会开始解决问题,便再也不会受安逸奴役。
所以成年人,避免中年危机最好的方式,便是保有高度敏感的危机意识。
结语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写道:
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十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收入的十倍。
可现实情况是,30岁的我们一个月的收入比20岁也就翻了一倍。
生活成本在不断上涨,工资水平却出现了滞留。30+的我们急需一个突破口破局。
努力或许真的很重要,但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如果我们仍旧把职场当作象牙塔一样的存在,那么它便只能是短暂的避风港湾;
如果我们把职场当成战场一样的打拼,那么它便会成为生活最大的能量补给站。
危机来临的时候,从来不会给任何人优待。
30岁的我们如果想要维持体面,那么能做的便只能是奋勇向前!
END作者:落晴邪
纵横职场10年的老打工人
对职场、个人成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诺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