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是由离经之血停留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脏腑组织器官而引起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疼痛如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呈青紫色,在腹内,坚硬按之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中有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黝黑或紫暗,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淤点,脉细涩。辨证要点是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出血紫暗,唇舌紫暗,脉涩为特征。
《伤寒论》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是风寒寒之胸满;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是热壅之胸满;面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是停饮之胸满;呼吸不快,胸满太息而稍宽者,是气滞之胸满。无寒热,无它病,唯独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阴凝之诊,则应当满在腹部,现在腹不满而胸满,所以是是淤血之胸满。
单独的瘀证以及气滞所致血瘀,一般都属于实证的范畴。由于气虚不行,津亏不运及阳气衰微所导致的病证,以及瘀血日久,兼见气,血,阴,阳亏虚者,属于虚证。但严格地来说,瘀证的虚证属于虚实夹杂的病证,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证的基本原则。
一,津亏血瘀
主要是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多因高热,吐泻,或大汗等因素所致。津液亏损,血液生化不足,脉失濡润,血行滞涩不畅,发生血瘀之变。可见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质绛紫,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剂:桃红四物汤与增液汤合剂。
二,气滞血瘀
是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状态。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或闪挫外伤等因素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在调畅气机中起着关键作用,情志内伤又最易使肝的疏泄失常,导致气机阻滞,形成血瘀。所以,气滞血瘀多与肝的功能异常相关,并以胀满疼痛,积聚癥瘕为其临床表现特点。一般证见头面,胸肋或脘腹胀满刺痛,或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变形,性情急躁,或有痞块,伴有心悸健忘,眩晕耳聋,失语,脱发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疗方剂:逍遥散加桃仁,红花,三棱,苏木等。或用《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加减。
三,气虚血瘀
是由于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因肺,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气的生成障碍,从而使气的运血无力。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胸中隐痛,腹部胀满作痛,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肋,痛处不移,拒按,有或肢体偏瘫。舌淡而暗或有紫斑,脉沉细缓而涩。辨证要点为虚实夹杂,易气虚和血瘀的证候共见为特征。
治疗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寒凝血瘀
而寒凝血瘀则是严寒气温导致。寒气导致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者身体内部出血后造成淤积。这样淤血滞留在身体的某一处局部位置,会形成肿块,出现疼痛感觉。肿块部位很明显,呈现淤青、淤红之状为特征。其证见为局部或周身疼痛,固定不移,或皮肤紫暗不泽,四肢逆冷,疼痛得温稍减。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疗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淤血的产生多因外伤或感受外邪,各种出血,情志内伤,久病正虚等,影响气血或血脉的正常功能,使血行不畅,甚则瘀塞不散,而形成瘀血之证。由于瘀血是病理产物,可引起各种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伤寒论》说:“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不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也就是说病人的外关好像是热证,但是其脉象见沉伏之阴脉,是热伏于阴,是瘀血证。当用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以下之。所以说,临证要注意辨别寒热,虚实偏盛,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欢迎大家点评,有兴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