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听力下降,你重视了吗
本期专家:韩晓攀副主任医师
专家单位:医院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加之目前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娱乐化随身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噪声刺激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大家经常会出现突然的听力下降、闷堵,或者出现吹风、蝉鸣的异响等感觉。
“这时候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了。”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韩晓攀说。
韩晓攀正在查看神经性耳聋相关资料。
高频率神经性耳聋不容易被发现
根据中国残联的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年9月,我国共有听力残疾人约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30%。
“近几年,在年轻人群中神经性耳聋发病率比较高,这主要和生活压力大、焦虑、熬夜有很大的关系。”韩晓攀介绍,年轻人出现的高频率神经性耳聋在初期大多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的,发展比较厉害的时候首先是辨音不好,但这也是在比较注意的情况下才能发现,往往不会发现自己的听力已经有下降的趋势。
那发生神经性耳聋不治疗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吗?
韩晓攀介绍,这种情况在短期内虽然不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到老年阶段,听力下降会比同龄人要快,而且程度也相对要严重些。“也就是说,老年性聋发生的年龄更早且程度更严重一些。”韩晓攀说。
基于以上的情况,韩晓攀提醒大家,一旦出现以下征兆就要提高警惕进行听力检查。
如:误会他人,答非所问;出现吹风样的或者蝉鸣样的耳鸣;噪声环境下无法听清别人说的话;别人反馈自己说话声音大;看电视听广播音量开得很大;听不清高频声,如Z、C、S、ZHI、CHI、SHI;对强度大的声音出现比别人更容易受不了的情况。
韩晓攀正在给患者检查听力。
神经性耳聋多与嘈杂的环境有关
韩晓攀介绍,神经性耳聋多与长期处在嘈杂的环境下有关,像长时间听耳机,以及长时间处在练歌房等噪音比较大的环境下,听力往往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而且容易发生特发性突聋,这种来就诊的患者也比较多。
5个月前,30岁的朱先生因突然感医院就诊,韩晓攀接诊了朱先生后,给他做了相关的听力检查,发现朱先生听力下降得比较厉害。在随后的交谈中,朱先生说他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和朋友到练歌房通宵唱歌,虽然有几次他明显感觉自己出现耳鸣等症状,但是他没太在意,以为是没休息好导致的。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明显感觉自己听力有下降,意识到问医院就诊。
最终,朱先生确诊为低频型特发性突聋并住院治疗。通过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及改善血液流动度等药物治疗了不到一周后,朱先生的听力得到了明显恢复。
韩晓攀正在给患者检查听力。
“朱先生的听力恢复很快,所以出院后他也没太把我们的叮嘱当回事,依然常去练歌房唱歌。两个月后,他因特发医院治疗。”韩晓攀介绍,低频型特发性突聋本身就比较容易复发,所以听力恢复后一定要特别注意才能避免复发情况。
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声音刺激
平时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又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韩晓攀介绍,首先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及过度疲劳,这些因素都可引起末梢循环的障碍,更容易。引起耳聋耳鸣的出现;注意情绪的调节及稳定。当人受到外界刺激而出现极度的生气、抑郁、焦虑、悲伤的情绪时,自身内分泌激素水平会有较大波动,容易诱发耳聋的出现。
韩晓攀正在和同事查看患者病历。
“一定要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声音刺激。”韩晓攀强调,目前娱乐性噪音损伤已代替环境噪音成为引起噪音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大家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佩戴时也要合理控制音量;避免饮酒过度、吸食毒麻药物等,这都可以引起外周神经病变,从而出现耳聋;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慢性疾病。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房孝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