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听力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家里的老人,自然而然地觉得“耳背”是因为年龄大了才会有的问题。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你还不重视听力吗?
耳朵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在我们的情绪高度紧张时,会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引发耳聋。
有听力受损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很多"听不见"的人。
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听力报告》,报告指出:
目前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的听力损失,到年可能会有超过7亿人需要康复服务。
全球约有11亿名12~35岁的人正面临着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所以,听力受损问题并不是老年人群体的“专属”,年轻人同样需要重视起来。
另外,我国的数据也不容乐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已有万人为听力残疾患者了,其中重度以及极重度听力残疾患者达到万。
你可能想说,听不清就算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有多不方便呀。
那我们先来看一张图吧: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如图片所示,听力受损同视力受损一样,危害巨大。
并且,大部分听力损失的发生是缓慢的、渐进的,因此早期很难察觉到,通常都是周围人先发现的。
平时生活中的你是否会这样呢:
·坐公交车、地铁时因为周围环境噪音太大,于是调大耳机音量试图盖过噪音的分贝。
近距离、过度的刺激会使耳朵内的毛细胞受损,导致耳朵疼痛、重听、间歇性耳鸣等症状,严重的话会直接导致听力下降。
·经常和朋友出入KTV、夜店、酒吧等聒噪场所
娱乐场所的噪音分贝有时高达分贝,大家常在这些地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噪音持续对听力造成损害。
·感觉鼻子不舒服就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同时按住两侧鼻子用力,可能会造成中耳炎或鼓膜穿孔。
·经常佩戴耳机
长时间使用耳机,声压集中传递到鼓膜上,容易造成听觉疲劳使毛细胞受损。毛细胞的数量是固定的,一旦细胞死亡,必将造成永久性伤害。
欧盟的一项调查报告称: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就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耳机音量超过89分贝,每天使用超过1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
如果中了3条或以上的朋友,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你的生活习惯了,这些都是平时我们很容易犯的“伤耳”行为。
02.
保护听力,从我做起
如果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听不清了,一定要及时就诊,如果是“暂时性听力下降”,经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恢复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听力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人对于声音的敏感度都是不同的。对于某些特定的噪音有极大的反应,容易引起不适的应尽量避免接触。
川川这边整理了一张日常噪音对听力的影响图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截图保存呀。
想要保护听力,首先就是要避免自己长期处于强大的噪音环境,图中橙色部分的场景要小心啦,接触这些环境噪音的时间越长,对听力造成的损害就会越大。
其次,如果从事的是噪音环境的工作:不得不接触噪音的情况下,也可以买一些防噪耳塞等听力防护装置,达到隔绝外界噪音的效果
另外,喜欢听音乐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耳机,在能把音乐外放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外放。如果一定要选择耳机,就要注意中间增加休息的时间,好好给耳朵“放个假”。
失去听力的世界,真的很痛苦。这不只是失去听觉,更可能是失去一份工作、一份安全感、一股与世界交流的勇气。
保护听力,我们势在必行。
所以,为了应对抵御听力风险的需求,我们还可以选择购买一份重疾险。
针对“耳聋”风险,很多重疾险都有相应保障。有的将「神经性耳聋」,也就是单耳失聪归为轻症,双耳失聪归为重症。按照重疾险的赔付规定,出险后可赔付一笔固定的赔偿金。
虽然这笔赔偿金无法弥补“失聪”的损失,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些补偿,也是一份精神上的安慰。
听力下降和耳鸣等不良症状,是身体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保护好脆弱的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