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聋治肺在临床上怎么用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或消失。《内经》对于耳聋已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此病一般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上有虚实之不同。外感有风、寒、热(火)、暑、湿、燥等邪气侵袭;内伤有肾、心、肝、脾、肺等脏腑的精气不足或阴阳气厥等等。但由于《内经》的脏象学说中五脏与五官联系的观点认为“肾开窍于耳”,经络学说认为与耳联系最密切的是手足少阳经,以至于后世对耳部疾患(包括耳聋)的认识一般是:实证责之于肝胆,虚证责之于肾。但有些耳聋常由于感冒引发,或伴有长期鼻塞流涕等肺系症状,其发病似与肺功能失调有密切联系。金代刘完素曾提出耳聋治肺,后世医家尤其是现代学者对此有一些研究,但未能引起普遍重视。

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除耳的局部病变外,多见于其他病的兼证。论其病因病机,认为与肾的关系最密切。其理论根据是本于《内经》“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的生理认识,以及“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脑髓消,胫痠,耳数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等病理表现。

再有与过汗伤津有关,如《伤寒论》有“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还有与脾胃有关的耳聋,往往又先由胃虚所致,《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虚者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以上三者之耳聋、耳鸣,俱属虚证。若与肝胆有关者,多属实症。其病机如《中藏经》说:“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伤寒论》有“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此外,尚有耳聋属肺者,故有“耳聋治肺”之说。

关于“耳聋治肺”的论点,始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他说:“假令耳聋者,肾也,何以治肺,肺主声。”他提出了耳聋可以从肺治,但没有阐明它所以可从肺治的病机。其后尤在泾氏对此作了说明,并附有治验病例。尤在泾说:“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闭郁之症,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耳愈”(《医学读书记》)。

在《柳选静香楼医案》诸窍门有耳聋治肺的医案。其案是: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兹当清通肺气。药用苍耳子、薄荷、桔梗、连翘、辛夷、黄芩、山栀、杏仁、甘草、木通等味。

然尤氏所云肺之络,会于耳中,尚未明在耳中何位,而王孟英又有了具体说明。他说:“坎为耳,故耳为肾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凡温热暑疫等症耳聋者,职是故也,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古云耳聋治肺,旨哉言乎。”(疫症条辨二十四条按语)近人有本“耳聋治肺”的论点,以三拗汤加桔梗、葛根、芦根、菖蒲、川芎、路路通等以治感冒闭气耳聋,取得较好的疗效(《辽宁中医杂志》41:10,)。并结合局部检查,一般俱有鼓膜浑浊增厚,且有内陷或轻度内陷,或有轻度充血,故在处方,亦常参予清热解毒之品,如菊花、蚤休等。

根据中医理论,在生理上耳与肺是相关联的。《内经》认为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沟通的,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并认为手太阴之络会于耳中。喉为肺之外候,耳痒可致喉痒,挖耳能引起咳嗽,耳联于肺系也。《难经》用五行生克关系说明了肺与耳的联系,指出:“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明代李梴从肺的主要功能推测了肺与耳的关系,认为“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可见耳之听声,非独肾所主,亦与肺相关。

在病理上,肺之病变亦能影响耳之功能。《内经》认为手太阴肺经外感与内伤皆可导致耳聋,指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耳聋”(《素问·气交变大论》);“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素问·脏气法时论》)。此后刘完素承《难经》之说对耳聋责之于肺,指出:“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对于外感所致耳聋,朱丹溪指出:“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而不宣,是谓风聋”(《丹溪心法》)。张景岳指出:“耳聋总因气闭不通耳。盖凡火邪风邪令气壅,壅则闭也”(《景岳全书》)。朱、张二人所论“聋”之病机均为经气痞塞不宣,病因为外邪侵袭,虽未论及病位,但推测之可能有三:一为肾,耳为肾之窍也,足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二为肝胆,足少阳之经循于耳;三为肺,手太阴之络会于耳中,肺主卫表,开窍于鼻,外邪侵袭,令肺气壅滞,手太阴之络阻塞,气道失畅,清窍受蒙。故王肯堂说:“耳者,宗气也,肺气不行,故聋。”后世对耳聋的病机进行过一些讨论。如尤在泾认为“耳聋治肺,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闭郁之证。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又认为“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则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医学读书记》)。现代干祖望认为多数耳聋与肺气失宣、肺失清肃或肺气不足有关,其辨证要点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症。肺系疾患怎样导致耳聋,其解剖生理,特别是现代解剖生理基础是什么呢?根据捏鼻鼓气,气窜至耳的现象,中医认为耳与鼻是相通的。如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关于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的记载;清代张志聪并明确指出:“……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其耳中之针,是耳窍与鼻窍口窍相通也”(张隐庵《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而西医学认为,耳(中耳)、鼻、肺在解剖上具有连续性的关系。鼻是呼吸道的一部分,鼻腔呼吸区黏膜与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都是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咽鼓管将鼓室与鼻连通,其黏膜在鼻咽端是鼻咽部黏膜的延续,在鼓室端与中耳黏膜相类似,均为呼吸黏膜上皮;亦有研究认为鼓室、咽鼓管的黏膜是由呼吸黏膜分化来的真性黏膜上皮,并认为随着呼吸上皮由鼻腔延至支气管及肺泡和由咽鼓管延至鼓室及乳突气房,它们的细胞和分泌成分的变化是一致的。

正由于鼓室、咽鼓管、鼻、肺在解剖组织学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中耳属于肺系,这也正是它们之间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基础。

耳聋治肺,其含义有二。一是病因学治疗,即解外邪。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也,解其邪而闭自开也。”二是发病学治疗。刘完素最早提出这一观点,明代李梴、清代沈金鳌都指出,肾水窍耳,而能闻声者,水生于金也;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凡治诸聋,必先调气开郁。调气者,治肺也,即调理肺气,实则泻,虚则补。对这一治法的具体运用,各家都有许多经验。清·尤在泾认为“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耳愈。”其在《静香楼医案》中有耳聋治肺的医案,认为“当通肺气,药用苍耳子、薄荷、桔梗、连翘、辛夷、黄芩、山栀、杏仁、甘草、木通。”干祖望曾立宣、肃、补三大治则,即表邪未解者,宣肺通窍;肺失清肃者,肃肺化痰;肺气不足者,培土生金。张顺华等曾对60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从肺论治与西医放管疗法对照研究,结果中药辨证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朱利湘等人临床治疗中认识到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这类耳聋未效者,而用入肺经药物治疗鼻疾的同时对耳聋疗效显著。肺气素亏,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火(热)、寒、暑、湿等邪气,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鼻为肺窍,耳鼻相通,故耳鼻常相继或同时为病。提出“耳聋治肺”,其意义不仅仅是耳聋治法的丰富,重要的是促使我们依据临床实践对耳聋的病因病机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对耳聋的分类更加完善,使疗效更加显著。当然耳聋治肺,并不否定耳聋治肝、治脾肾等法,只是要认识到有些耳聋责之于肺,而应从肺论治。

综上以观,“耳聋治肺”之说,实补充了《内经》、《中藏经》以及《伤寒论》对耳聋论说之不足。在临床时对耳聋证的诊治,又多一法门。但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意味治耳聋又增加一法,而是应该认识到引起耳聋的还有由肺气不宣或肺津被烁所引起的,仍要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

其辨证要点,从尤氏和现代报导的病案来看,可从:①病史,是否曾患过感冒,感冒以前是否有耳聋;②从症状的表现,耳聋与鼻塞是否相关,或耳聋及鼻燥是否相关(金受火烁者);③有条件者可进行局部检查,鼓膜是否浑浊,是否有内陷或有轻度充血,以及是否有穿孔等。以此辨证,则应用耳聋治肺法,庶可无误矣。

耳聋有先天、后天之分,本文所讲的耳聋实际上是出现于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状,至于“生而聋者”的“聩”则不在其内。

“耳聋治肺”一语,首出于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以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

历代医家对此说虽各有发挥,然运用于临床者甚少。多年来,干老以此为理论依据,引申发挥,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对提高疗效收到了较好的成果。

干老云:由于肾开窍于耳,肝胆之经络于耳周,故古人治耳聋多从肾与肝胆入手,殊不知多数耳聋均与肺气失宜、肺失清肃或肺气不足有关。

此即《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之故。”

王孟英《温热经纬》云:“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葱笼,专主乎听。”

干老认为“专主乎听”一句,是指耳的听觉功能,而“葱笼”则是肺经在耳中的经络之气。

临床所见耳聋之体征虽各有异,然凡具肺卫见症者,均可从肺论治。现将干老从肺论治耳聋的法则举案阐述如下。

一、表邪未解,宜宣肺通窍

胡某,男,42岁。时值深秋,因下河捞取衣物而感受风寒,致翌日两耳突然发胀,一无所闻;伴恶寒头痛,鼻塞涕清。医院诊为“突发性耳聋”,给予能量合剂、激素及血管舒张剂,治疗三天未效而就诊于干老。查:两耳鼓膜完整,耳咽管通气良好;音叉试验:两耳骨、气导均消失。舌苔薄白,脉浮紧。论治:风寒袭于肺卫,耳窍失聪,治宜辛温宣散。予三拗汤加味:麻黄3g,杏仁10g,甘草3g,粉葛根20g,僵蚕10g,防风5g,路路通10g,1剂。

药后得汗,诸症俱减。原方稍事变化,又服3剂。听力明显上升,后以益气升阳之品调理,直至听力恢复。

二、肺失清肃,肃肺化痰

邓某,女,56岁。素有咳喘宿疾,形体肥胖不实。近因感冒,咳喘复作,痰涎滑稀而多,并出现两耳闭塞,听力下降,苔薄白微腻,脉来浮滑。曾经鼓膜穿刺抽出浆液少许而闭塞感不解。查:两鼓膜充血不甚、轻度内陷,鼻中甲及咽鼓管口黏膜苍白。音叉试验:两侧气导<骨导。论治:风寒外袭,痰阻肺络,耳窍失聪。治从辛散肃肺化痰以通耳闭。予三子养亲汤合三拗汤加减: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炙麻黄3g,杏仁10g,桔梗10g,茯苓10g,银杏叶5g,5剂。

药后喘息减,耳闭启,听力上升。再服5剂,听力康复。

三、肺气不足,宜培土生金

陈某,男,47岁,教工。两个月前因听觉差而做右耳乳突根治手术,术后听力下降更甚,术腔潮湿难干,并隐隐作痛,时感闭气。查:面色不华,胸闷气短,右耳术腔有少量分泌物、清稀不臭,乳突无压痛,舌苔薄白,质嫩边有齿痕,脉来濡缓。论治:肺气亏虚,耳聋失聪。治宜培土生金,益气升清。仿益气聪明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蔓荆子10g,葛根10g,柴胡3g,升麻4g,黄柏7g,茯苓10g,白扁豆10g,5剂。

上方守服30余剂,耳内分泌物停止,听觉基本恢复。

1.“耳聋治肺”是干老几十年临床经验之一。干老认为,无论耳闭、脓耳、猝聋诸症,凡具肺卫见症者,均应于病初正气未衰之时,鼓邪外达。2.宣、肃、补是干老“耳聋治肺”的三大法则。但在具体运用上并非执一而论,根据症情的需要,往往宣中有肃、肃中有补或宣中合补。本文所举案例的处方用药,是宣、肃、补的代表方药,为干老的独到之处,提供同道们进一步验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wh/665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