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5G大战是电信业20年一遇的大对决。科技蜘蛛就跟大家讲讲这次5G编码大战的精彩故事。不过事先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人物介绍
主角:美国(A),法国(F),中国(C)
主角的编码立场:A推LDPC,F推Turbo2.0,C推Polar
其他酱油配角:韩国(K),日本(J),欧洲(E)等
为什么A,C,F在编码技术上大撕逼,难道物理层编码对5G技术那么重要?难道仅仅是为了技术背后的专利?编码技术的确算是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A,C,F围绕着编码上的博弈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笔者认为,通过此次5G编码标准化之争,已经足以管中窥豹,窥探整个5G标准化本身了。
恩怨情仇
移动通信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第4代(4G),这既是一部无线技术演进史,也是一部A,C,F三家合纵连横的斗争史。早在2G时代,E凭借成熟可靠的GSM取得了先机,而A也凭借着对CDMA的执着,在自家以及小伙伴K,J家中占据一方天地,而此时的C家,还只是一个虚心向A,F学习的小弟,同时引进了A,F的方案,左右逢源。在这一时期,无线标准之争更多的集中在多址接入技术上。物理层信道编码的技术,各个阵营倒是出奇地一致:卷积码。
3G时代,通过精修A家的CDMA,欧洲提出了宽带版的WCDMA,再次确保了自己在无线蜂窝网行业的领跑地位。同样是基于CDMA,A家练成加强版的CDMA,继续与欧洲分庭抗礼。C家通过多年向其他两家家学习,并创立了TD-SCDMA大法,并且得益于A,F两家的争斗,幸运地跻身无线通信列强之列。C家至此实力开始壮大。这一时期,F阵营提出的Turbo码,因为非常接近香农极限,被各大阵营一致接纳为标准信道编码方式。
而到了4G时代,关于信道编码的方案A和F之间产生了分歧。A家提出的LDPC编码方案开始大热[1],并最终被WiMax采纳为标准信道编码方式。而F阵营则承袭了Turbo码的技术路线,毕竟已经研究多年,用起来得心应手。然而A家的WiMax,在F家和羽翼渐丰的C家联合绞杀之下,最终死于襁褓之中。FDD-LTE以及TDD-LTE则一统天下,Turbo码也走向了自己极盛的巅峰。
天下大乱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4G商用还没几年,关于5G的标准化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此时的A家,依然执念地想赢得蜂窝通信的老大地位。怎么办呢?方法就一种:抢占5G核心技术。不过如今,A家最大的竞争压力来源从欧洲转移到了C。经济实力的提升,让C得以在世界各个角落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效果也立竿见影,科研实力迅速提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所以要说比通信领域的科研成果,A其实心里是没底的,通信领域霸主的地位岌岌可危。天下大乱,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
遏制与闪电战
既然不能保证凭新技术制胜,那就用老技术好了。所以A早早的就联合了几大E,A,J,K的公司,制定了A自己想要的5G标准(网上有的叫它V5G),主要的思路是照搬LTE,不用新技术(不给C的科研成果任何机会)。只要最后能把V5G写进3GPP订的5G标准里,那A也就算是把5G的蛋糕给拿下了。但是问题来了:都是照搬LTE技术,谈何5G?所以A想了想做了个决定:编码得改!改成啥么子?--改成LDPC!(有兴趣的可以参看V5G技术细节)
为什么选择了编码这个模块而不是其他模块?因为在整个系统中,编码模块相对独立,它的变动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间的相互匹配。好了,现在目标很明确了,用来忽悠的V5G技术也有了,摆在A面前的就剩下一个问题,怎么去说服别人不用别的新技术,而只要用V5G技术就行(LTE的照搬技术+LDPC编码)?
终于A想到了一个办法:闪电战!提速标准进程(3GPPNR的时间表之快,堪称史上罕有):不给你考虑的时间,不给充分分析各个新技术的时间。有了Deadline,大家就会趋于保守,自然而然的保留现成的技术。这招的确很高明,而且有效,但是缺少一个说辞。A想了想,再和他的小兄弟们讨论了一番后,决定说辞就是:东京奥运会,试运营5G!
再回到我们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编码可以重要到能够代表5G?因为它是一个区分V5G和LTE的关键模块。一旦编码失手,也就意味着整个一套完整V5G技术被打乱,A将失去5G核心技术,在5G中彻底交出老大的位子。
第一轮较量
在里斯本会议上,A,C和F展开了第一轮厮杀。LDPC在高通的带领下联合了包括英特尔,三星,诺基亚和Verizon直接叫板由华为领衔的Polar集团。此时的巨头公司爱立信还在LDPC和Turbo之前取舍不定,同样犹豫的还有大唐电信,不同的是大唐则是在Turbo和Polar间纠结。
最终LDPC和Polar双方的支持率不相上下(25vs23),而Turbo仅仅只有5票。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Turbo已经失势了,而之后的决战肯定将在中美间展开。在经历了3天的奋战之后,3GPP最终决定LDPC为中长码编码方案。C的第一轮失利说明了一个问题,支持公司的数量多固然可贵,但是支持公司的权重也相当关键。LDPC的支持方包括了几个巨头公司,因此只是在票数上接近是不够的。至此,Verizon的计划貌似在顺利的实施中。
决一死战
第一轮交锋积累了经验,C及时调整了方案,也整顿了队伍。本周,在赌城Reno,C率领了50+人马浩浩荡荡的杀入会场,这阵势和气场实实在在的震住了A。A变得有些焦躁。。。此时原本支持Turbo的爱立信和大唐也开始选边,爱立信毫不犹豫的选择了LDPC战队,而大唐理所当然的去支持Polar。
LDPC阵营是完全无法接受Polar的,他们的原则是:斩尽杀绝,一点机会也不给!但是历史的进程不为人意而改变,大国崛起的契机是时代给予的。最终LDPC和Polar各退一步,分别拿下了数据和控制信令领域。就此5G编码大剧也算是完美收官。中美各分天下,欧洲正式退居二线,留下一个落寞英雄的背影。
结束语
这次中国通信业的崛起要感谢与华为一起坚守在Polar阵营兄弟们:中兴,Vivo,OPPO,小米,阿里巴巴,联想,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移动,大唐电信,展讯,中国移动研究院,信威通信,酷派,以及海峡对岸的同胞们:宏基,联发科技,台湾国立大学。
最后也不忘提一下爱立信,没有他的努力5G编码不会顺利收官,即便结果并不是爱立信最想要的...
(来源:科技蜘蛛作者:星辰秋月绿小水)
延伸阅读:究竟什么是5G?这样说老太太也能看懂
来源:网易新闻
5G该会有什么样的技术?能让外行人能看懂的文章一篇都没有,毕竟通信专业的门槛较高,特别是对未来技术的演进问题更难以科普。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初中生水平就能看懂,
通篇只需要您懂一个公式。
一、绪论
1、双驼峰规律
一项新技术概念出现后,在业界会出现一个研究讨论的高潮,这是第一个驼峰。相关的学术论文会产为热点,成堆的博士硕士依托这项新技术完成了毕业论文,虽然很热闹,但这仅仅局限在学术研讨层面上,而在具体的技术实现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或者因成本原因而根本无法量产。
研究讨论高潮逐渐降温,这是第一个驼峰的下落期,接下来是低调务实的技术攻关,这个平台期可能几年也可能一二十年。当技术问题都解决后,就会迎来商家量产和投入市场的热潮,这就是第二个驼峰。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关于年的规划,5年后就要全面进入5G了,而到现在核心技术体系还没有确立。
回顾3G技术发展史,国际电信联盟于年6月30日接收了3G技术提案,并迎来了第一个驼峰期,直到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了三张3G牌照,这才进入到第二个驼峰,平台期持续了11年,特别是三张牌照之一的TD-SCDMA,直到年才真正成熟,平台期长达15年,可刚成熟4G时代就来临了。
按照“双驼峰规律”,5年后将在全球推广使用的技术,应在年左右就迎来第一个驼峰,而不会在前的两三年横空出世,然后迅速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全球的5G标准,这违反了一般的技术发展规律,不太可能成真。
2、通信技术的极限
通信技术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调制、解调、编码、解码,这些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普遍到了平台期,例如编码的效率已经接近了极限,内部挖潜增效的余地越来越小,有些业界大牛甚至觉得通信已经没啥搞头了,转行去了医疗设备行业,把其扎实的通信功底用在了高精尖医疗电子设备研发方面,以追求更有希望的未来。
您可能会有疑问:科学技术越来越强,为什么不能把极限突破了呢?其实通信技术的极限并不是技术工艺方面的限制,而是建立在严谨数学基础上的推论,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是基本不可能突破的。
根据技术发展的“双驼峰规律”和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不大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里横空出世个令人惊异的新技术,5G技术应是现有技术的新组合,是4G技术的再演进。
为什么要有个“再”字?因为4GLTE的后三个字母就是长期演进的意思,5G应是在4G基础上的再演进。
二、5G关键技术
1、增加带宽是关键
5G最显著的特点是高速,按规划速率会高达10~50Gbps,人均月流量大约有36TB。如此高的速率该靠什么资源来支撑呢?必须要靠更大的带宽!
带宽用字母B来表示,它就好比是道路宽度,最大速率用C来表示,它就好比是道路的最大车流量。显然易见,4车道的最大车流量是2车道的2倍,8车道的是2车道的4倍,这非常好理解。
增加车道数是提高最大车流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样地,提高速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带宽。我依然记得读研究生时,老师在讲到带宽时掷地有声地说:“你们给我记住:高速就是宽带,宽带就是高速!”
人们对通信速率要求越来越高,迫使着信道的带宽就越来越宽,几根电话线的带宽不够,那就增加到几百根,几百根不够就换成同轴电缆,电缆带宽不够就换成光纤,有线通信的带宽就是这样一代代地递增着。
而手机通信使用的是无线信道,那它的带宽是如何增加的呢?核心方法就是采用更高的频段。
上过初中的都知道这个公式,知道这个公式就能看懂上面这个表格了,频率与波长成反比,两者之积等于光速,即30万公里/秒。
请看表格中两个黄色块的数据,数值都是3~30,但单位不同,甚低频段的整个带宽是27kHz,超高频段的整个带宽是27GHz,后者是前者的万倍!由此可见,频段越高且带宽越大,这点非常好理解,好比是低保户和大富豪都拿出全部的财产,后者会比前者多得多。
所以关系就来了:5G时代若想更高速,就得使用更大的带宽,而要取得更大的带宽,就得使用更高的频段。4G之前使用是特高频段,5G就得往超高频甚至更高的频段发展了。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专家预测,将来有可能使用30GHz~60GHz的频段,俄罗斯专家甚至提出了80GHz的方案。
30GHz以上的频段,比上表中最后一项的超高频还要高,其波长自然要比厘米段更短,那就是更短的毫米波,因此毫米波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5G的一项关键技术。
2、毫米波技术
电波传播的特性很有趣,频率越高(即波长越短)的电磁波,就越倾向于直线传播,当高到红外线和可见光以上时,就一点也不打弯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毫米波一般不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原因就是它的频率都快接近红外线了,信道太“直”,移动起来不容易对准。请想象一个场景,您拿着激光笔指远处墙壁上的图钉,是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例如卫星车就很难“动中通”,开动起来车身摇摆,天线(就是那个大锅)就很难对准卫星,通常只能驻车后工作,而且必须精细调整天线的角度,使其电波的辐射方向正对着卫星,否则就无法通信。
手机是移动使用的,不可能打电话时还举着手机瞄准准基站的方向,那样实在是反人性。虽然在非正对方向也有信号,但强度会明显衰弱,使用体验会比4G之前要差得多。
电磁波有五种传播模式,相对于未来的5G时代,我们现在手机的频率要低得多,其绕射能力还是不错的,楼房阴影处的信号也没太大问题,因为信号可以绕着到达。
而未来5G的频率会高得多,绕射能力会下降,信号只能傻楞楞地直着走,以往信号能到达的犄角旮旯就到不了了,那该怎么办呢?这就引出了更一项技术—微基站技术。
3、微基站技术
请您脑补一个场景,小区中心只立着一盏路灯,阴影面积当然会很大,而如果在小区里均匀设置很多路灯,阴影面积则会小得多了。所以说,将传统的宏基站变成站点更多密度更大的微基站,是解决毫米波“直线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只是微基站的一个原由,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原由。5G时代的入网设备数量会呈爆炸性的增长,单位面积内的入网设备可能会增至千倍,若延续以往的宏基站覆盖模式,即使基站的带宽再大也无力支撑。
这个原由很好理解,以前的宏基站覆盖0个上网用户,这些用户均分这个基站的速率资源,而进入5G时代后用户的速率要求高多了,一个基站的资源就远远不够分了,只能布设更多的基站,例如让每个基站只负责20个用户,分餐的人少了,每个人自然就能多吃。
基站微型化则设布设密度会加大。为避免基站之间的频谱互扰,基站的辐射功率谱就会降低,同时手机的辐射功率也会降低。这有两个好外,一是功耗小了待机时间会增加,二是对人体的辐射会降低。传统基站好比是房屋中间的火炉子,近处烫远处冷,而5G的微基站就好比是地暖,发热均匀更加舒适。
微基站数量大幅度增加后,传统的铁塔和楼顶架设方式将会扩展,路灯杆、广告灯箱、楼宇内部的天花板,都会是微基站架设的理想地点。
波长缩短到毫米波还会有什么影响呢?还会影响到手机天线的变化,这就是下一节要说的5G另一项技术—高阶MIMO。
4、高阶MIMO
根据天线理论,天线长度应与波长成正比,大约在1/10~1/4之间,当前手机使用的是甚高频段(即分米波),天线长线大约在几厘米左右,通常安装在手机壳内的上部。
天线的长度为什么应在波长的1/10~1/4之间?因为这个比例可使电波的辐射和接收更有效,为什么会更有效?这我就不知道了,这得问物理学家。
5G时代的手机频率在提升几十倍后,相应的手线天线长度也会降低到以前的几十分之一,会变成毫米级的微型天线,手机里就可以布设很多个天线,乃至形成多天线阵列。
多天线阵列要求天线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半个波长以上,手机的面积很小。现在的手机天线是几厘米长,多天线阵列是难以设置的。而随着天线长度的降低,特别是5G时代的毫米尺寸天线,就可以布设多天线阵列了,就给高阶MIMO技术的实现带来了可能。
啥是MIMO呢?其英文简写是“多入多出”的意思,高阶MIMO的意思是指基站与手机之间有很多对的信道并行通信,每一对天线都独立传送一路信息,经汇集后可成倍提高速率,这当然是件极好的事。
不知您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基站不知道您在哪个方位,所以它跟你通信使用的电磁波是全向辐射的,就好像是电灯泡发出的光那样,只有到达你手机的辐射才是有用的,其它方向的辐射都是浪费的,这种巨大的无用辐射还成为了其它手机的干扰。
如上图所示,因为手电筒的能量更集中,所以比灯泡照的更远,基站与某部手机的关系就相当于光源与被照射物的关系。
现在基站与手机的关系就是灯泡模式,不管手机在哪个方位,都会把针对这部手机的信号进行全向的辐射,当然绝大多数非正对方向的能量都是浪费掉了,而且还成为了其它手机的干扰。
能不能把灯泡模式改成有指向性的手电筒模式呢?即把上图左面的全向辐射样式改成右面的这种窄波瓣样式,从而提高能量的使用效率?这就是下节要说到的波束赋形技术。
5、波束赋形技术
中国主导的3G国际标准TD-SCDMA有六大技术特点,其中有一项就是智能天线,在基站上布设天线阵列,通过对射频信号相位的控制,使得相互作用后的电磁波的波瓣变得非常狭窄,并指向它所提供服务的手机,而且能跟据手机的移动而转变方向。
由全向的信号覆盖变为了精准指向性服务,这种新形式的无线电波束就不会干扰到其它方向的波束,从而可以在相同的空间中提供更多的通信链路。这种充分利用空间的无线电波束技术是一种空间复用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基站的服务容量。
遗憾的是这项技术没有在3G时代得到应用,但在5G入网设备数量成百上千倍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波束赋形技术所能带来的容量增加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波束赋形技术很可能成为5G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波束赋形技术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容量,还可大幅度提高基站定位精度。当前的手机基站定位的精度很粗劣,这是源于基站全向辐射的模式。当波束赋型技术成功应用后,基站对手机的辐射波瓣是很窄的,这就知道了手机相对于基站的方向角,再加上通过接收功率大小推导出手机与基站的距离,就可以实现手机的精准定位了,并因此而扩展出非常多的定位增值服务。
6、综合分析
任何更新换代的关键性技术,都必须是经历过多年研究的成熟技术,按规划还有5年就要进入5G时代了,不太可能突然出现一个全新的技术并被吸纳为5G的国际标准中,考察5G的技术发展脉络还得从成熟技术中寻找答案。
在传统的宏基站大覆盖的情况下提速是非常困难的,20%的频谱利用率的提升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5G时代的千倍提速要求面前,这种内部挖潜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大幅度的加大带宽才有可能。
加大带宽是起点,由此而产生的毫米波、微基站、高阶MIMO、波束赋型等都是顺理成章的技术趋势。只要把基站做得足够小,其服务范围变窄了,单个用户获得的资源就能足够大,速度就可以提高到足够快。
所以说,5G的任何一项关键技术都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其上千倍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多地是来自移动网络的重新布局。
三、后记
这篇5G科普您一定能看懂,而且还能理解一环扣一环的5大技术的原由,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种易读性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技术门槛很高的通信专业,能让外行越容易理解的文章,就越能体现作者的功力,这还真不是王婆卖瓜,而是一个在教育界有共识的道理。
惠恩资本
惠恩资本系国内互联网财经类排名超前的信息医疗白癜风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