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了,我听到你们大家的说话声了…”
眼前的宋叔叔,在刚佩戴助听器后难忍自己心中喜悦之情,激动不已。
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上个世纪抗美援朝的艰苦战争中,不幸被敌军的炸弹震坏了耳朵,长久以来一直生活在残缺声音的世界里,过了花甲之年更是离不开助听器。
如今刚选配上了一款合适的助听器,宋叔叔甚是高兴,兴奋之余不禁打开了“话匣子”,“助听器这个小东西确实好啊,有了它,我就再也不担心听不清家人说话了…”。临离开验配中心时,宋叔叔还任重道远地叮嘱我们:“要告诉现在的年青人爱惜自己的耳朵啊,这听不到声音真是太难受了…”
像宋叔叔这样的军人为什么会在枪炮声中被“震聋”?今天小编与就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在战争中容易导致的“急性声损伤性耳聋”(又称之为“爆震性聋”或“创伤性聋”)。
“急性声损伤性耳聋”是因一次突然发生的强烈爆震或声音引起的听觉器官损害。这是因为在爆炸、火器发射所致的急性声损伤时,噪声强度往往超过dB。在火炮或炸药爆炸的瞬间,因高温、高压气体的迅速膨胀,炮管的震动和喷火,周围空气的压力产生强烈变化,并从爆炸源向四周传播,会形成爆炸压力波和冲击波。当人们在暴露的空间受到原发冲击波的作用时,外耳道的气压突然改变,并于瞬间达到最高值,此时机体来不及通过咽鼓管的调节使鼓膜内外压力平衡而造成明显的压力差。当后者超过一定生理限度时,就可导致鼓膜破裂,听骨骨折、脱位和鼓室内出血等中耳损伤。强大的压力波并可经过穿孔,直接作用于蜗窗而传至外淋巴液。若鼓膜尚未破裂,则压力波作用于鼓膜后经听骨链和前庭窗传至外淋巴液。上述直接或间接压力都可引起外淋巴液的流体压力,并通过前庭膜或基底膜传至蜗管中的内淋巴,使内淋巴液产生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内耳听神经纤维和血管的损伤。
“急性声损伤性耳聋”其临床表现为:
1、听力下降一般在爆震伤后即可出现听力下降,有的在短时间内听力完全丧失。随后逐渐恢复。但严重的爆震伤可一次致永久性聋。
2、耳鸣爆震后耳鸣可即刻出现,多呈高频调,持续时间较长。
3、耳痛见于鼓膜穿孔、鼓室粘膜撕裂等。中耳受损伤的情况下,一般数日内可消失。
4、头痛见于强烈的爆震后,重者可伴有脑震荡,头疼头晕。
5、眩晕多为旋转性眩晕,表现为恶心、呕吐及平衡功能失调等症状。
6、其他爆震除引起听器的损伤外,还可引起全身性损伤,并出现休克、昏迷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由此看来“急性声损伤性耳聋”确实很可怕,对人体的伤害也很大。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们会说,现在离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很远了,这个太平盛世中,我们不会像宋叔叔那样被炸弹震坏耳朵啊?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容易导致“急性声损伤性耳聋”的,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环境:
1、军事演习中的炮弹发射的过程中;
2、从事重型开矿崩山、筑路采矿、基建爆破等环境中;
3、从事木工装备、链锯,内燃机,重型机械的操作过程等;
4、偶然的一些爆炸事件,如:锅炉、煤气罐、高压锅以及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电冰箱等,甚至因逢年过节而放爆竹也会引起“急性声损伤性耳聋”。
综合上所述,一切容易产生巨型响动的环境中,都是会容易导致“急性声损伤性耳聋”产生,给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要预防“急性声损伤性耳聋”以下几个注意事项不容忽视:
首先个人防护对于从事爆震职业者,应加强预防知识的宣教,科普防爆常识,以便发生急性事故时不至慌乱。
其次,若平时多在有爆破音易发的环境中,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若是没有专用的防护设备也可用棉花球塞于耳道内;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两小手指分别塞入两侧外耳道口内,急时卧倒,背向爆炸源,采用张口呼吸可减轻受伤的程度。耳塞隔声效果一般可达20~35dB。耳罩隔声效果高于耳塞,可达30~45dB,棉球塞耳可隔声10~15dB。这些都可减轻耳部损伤。
鸭绿江的江水依旧,只是远离那战火峰起的动荡年代,但是中朝人民不会忘记,一次次苦难辉煌的壮举,一段段壮怀激烈的荣光,让我们后生晚辈可以安享太平。曾经红旗漫卷、风云激荡;我们的前辈与先驱们跋山涉水,历经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壮丽篇章,80多年过去,当年浴血沙场的勇士大部分已经离去,健在的也已白发苍苍,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在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缅怀先烈的同时,温馨提醒大家,远离容易导致“急性声损伤性耳聋“的环境,珍爱生命,珍爱听力。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若要转载请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