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鸣耳聋的中医辨证和针灸治疗方法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或者颅内有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是听觉异常的一种症状,古人亦称为“聊啾”“颅鸣”“苦鸣”“蝉鸣”“耳数鸣”“耳虚鸣”等,属于中医耳鸣耳聋病。《医学入门》言“耳鸣乃聋之渐也”,《杂病源流犀烛》曰“耳鸣者,聋之渐也,唯气闭而聋者则不明,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都表明耳鸣与耳聋在临床上常常伴随或先后出现,难以截然分开,其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原则也基本相同,故中医历来将它们合并论述。耳鸣耳聋指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状,耳鸣还会伴不同程度的听觉丧失,部分重症患者强烈且持续的耳鸣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以及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变,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表明,耳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①传导性耳鸣,多由传导性听力损失,传导结构自身病变或者中耳疾病累及内耳所导致。

②耳蜗性耳鸣,大约90%的耳鸣与耳蜗功能障碍有关。

③神经性耳鸣,又可分为周围性耳鸣和中枢性耳鸣。专家认为,周围性耳鸣可能与神经纤维变性所导致的异常点火模式有关,中枢性耳鸣近些年来被认为是听觉系统错误性适应的结果。西医在针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时,多选用包括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剂、镇静剂、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在内的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耳鸣耳聋的发生多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内因多由恼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肾虚气弱,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濡于耳而成;外因多是由于风邪侵袭,壅遏清窍,亦有因突然爆响震伤耳窍而引起者。《中医耳鼻喉科学》将耳鸣耳聋分为6型:

1

外邪侵犯:风邪易上袭侵及头面五官,若侵犯耳窍使其遭受蒙蔽即导致耳鸣耳聋;

2

肝火上扰: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不利,郁久化火,郁火循经上扰清窍,亦致耳鸣;

3

痰火壅结:脾虚生湿,聚而成痰,痰郁日久则易化火,则痰借火上炎之势壅闭清窍,则生耳鸣耳聋病;

4

气滞血瘀:耳为清空之窍,若因情志郁结,气机阻滞或者瘀血阻滞耳窍经脉,则耳鸣耳聋;

5

肾精亏损:肾精不足不能上充清窍,耳窍失养,则其闻五音之职失常;

6

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清气无以上升,则耳部经脉空虚,耳窍失养故耳鸣。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实证多以清肝泻火、疏通耳窍为原则,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中,因此取手少阳之中渚、翳风、足少阳经之听会、侠溪,疏通少阳经络,清肝泻火。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zs/66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