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SIT美国《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一个抱着温和态度的外来观察者。
写在前面
《纽约客》前驻华记者欧逸文的作品《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念》(AgeofAmbition:ChasingFortune,TruthandFaithintheNewChina)获得了第65届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非虚构作品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于年创立,是美国最有声誉、最受渴望的文学奖项之一。
在书中,欧逸文把当下中国比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一个处于波动中的社会,一个在自我实现中阵痛的民族。在获奖致辞中,欧逸文感谢他笔下的中国主人公冒着风险接受采访。「在他们所生活的地方,要做一个诚实或脆弱的人是非常危险的。」他说。
在他离开中国之前,《人物》记者曾经和他交流这个话题:如何「描述一个复杂的中国」?
《人物》0文张伟摄影
商华鸽
欧逸文先生习惯性地突然压低声调,当谈论中国官员、愤青或者是某种鲜花时,像是在谈论些极为危险的秘密。在大约6个小时的采访中,这情形出现了多次,地点包括嘈杂的西餐厅、行人稀少的北京胡同以及他家中光线幽暗的客厅。
这事儿发生在美国《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身上多少有些古怪,因为采访他的中国同行对此都毫不在意。他有半长的淡黄色头发和浅蓝色眼球,中文磕磕巴巴(比大多数美国人好很多,但还是得不断换成英文聊天),在接近40摄氏度的天气穿着长袖衬衫和长裤,回答问题彬彬有礼—有时也过了头,比如即使反对你的时候,也会先说:「是的,不过……」
第一次来中国距今16年,花7年时间报道这个国家,他的采访对象包括最敏感的政治人物和寻常无奇的村庄居民。他守在干练、强硬的媒体领袖胡舒立办公室里看她大呼小叫,根据她高跟鞋的声音猜测她的性格,观察她每次接受采访时的装束变化猜测她衣柜的大小。他罕见地套上高级西装,闯进女富商张茵的高档宾馆客房里,凭借大半是乔装出来的投资者气派,最终完成了一次敏感的专访。也有时候,他会钻进澳门赌场发掘黑暗秘闻,或是陪着韩寒、贾樟柯这样的人物进行一次非常私人的旅行。
「我想最深刻地理解中国,并获悉这个国家如何运行。」他说。
他离这个目标并不远,证据之一是,他肚子里装满了关于这个国家的故事,也许比大多数中国人所知道的更精彩。《纽约客》以细腻的长篇特写知名,这使他记住很多细致的故事。
他住在北京孔庙隔壁一座租来的四合院里(价格不便透露,不过他曾说过,他一个月的工资够在北京生活很久),桌子上摆着《环球时报》,院子里摆着4盆茉莉花。他轻易就能深入古老的中国:出门左转,步行约1分钟,可以看到残留在孔庙红色围墙上的标语:毛主席万岁;右转步行约3分钟,可以走进一条挂满了「测字」、「算命」或者出售香烛的胡同。很多早晨,欧逸文伴着孔庙里播放的中国古典乐曲醒来,尽管他从来没弄清那乐曲的名字。
欧逸文在北京的寓所位于孔庙附近,他多次经过孔庙后墙外的胡同
「你住的地方比大多数中国人都中国。」我说,他高兴地点头称是。可付出的代价是,欧逸文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了。
他的美国朋友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因为他会在朋友们前来做客时,不厌其烦地询问「你是要冰水还是要温水」这类带着中国式体贴的问题。他熟稔东方国家的待客之道,不太擅长拒绝某些令他很为难的要求。他还知道一些只有中国同行才能心照不宣的字眼儿,尽管不那么准确—他把「擦边球」记成了「打边球」,曾花大力气在英文里找到了对照的说法:string-rope-walker,意为走钢丝的人。
「媳妇儿永远是对的。」有一次他半真半假地说,笑得露出大多数牙齿。
为此,欧逸文近来有点儿忧心忡忡:因为在中国习惯了在饭馆里大声呼唤服务员,不久前他回美国,也忍不住违反了当地的惯例,相当不礼貌地大声喊起服务员来。
「我觉得我有必要改一改。」欧逸文说这话的时候皱着眉头。相比之下,他更希望自己是这里的一个观察者,而不是被这个国家改变的人。
年,欧逸文到首都师范大学留学5个月,那时候北京大街小巷上还跑着现在已经被淘汰多年的「面的」。年,他作为《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重新回到北京,已经找不到当年所熟悉的所有地址。
「都拆了吧」,他这么猜测。此后,欧逸文一头扎进在他眼里越来越复杂的中国,并反复回想起那个深夜在北京暴雨里的感受。他当时觉得这场雨是为他下的,并且预兆着他此后将受到的震撼。
为了采访自己第一篇长文章的素材,他在山东临沂一个小村庄被当地人推搡,随后还在出租车上被人跟踪。但美国记者欧逸文在中国并不总是这么激烈地生活。更多时候,他和颜悦色地倾听、观察,与极有争议的采访对象保持友好关系。他很少跟官员打交道,多数是公事公办,对他们的印象很笼统,「穿着一样的西装,打着一样的领带,长着一样的脸」。
年,他成了《纽约客》的记者,每年撰写4到5篇长篇报道。《纽约客》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欧逸文的解释是:这部分得益于他的前任何伟与他的勤奋写作,部分是因为「西方人意识到他们现在需要了解中国人」。在欧逸文看来,过去,美国人分不清「中国」和「中国人」,因为缺少了解,而对越来越强大的东方巨龙感到恐惧。
他最近一篇报道写的是名为「世纪佳缘」的婚恋网站。几年前,美国人不会想知道中国人如何约会和结婚,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他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的婚恋市场,背后的野心是想解释「你怎么选择」这个问题。
「30年前你不怎么需要选择,关于你嫁给谁,父母会替你选择。」在写过贪污、腐败、黑手党这些话题之后,他觉得「太黑了」,想找点美好话题。当然,他也觉得西方读者开始好奇中国人作出决定和选择的过程、他们的满足和不满,以及他们的信任与谎言。
欧逸文并不是那类钻进最敏感事件里埋头深挖的记者。这一部分是因为他的身份。《纽约客》更愿意发表深入内心的故事,而不是爆炸性新闻,因此,当谈论起「十八大」这类话题时,编辑会告诉他:这个不用了吧?
另一个原因,据他自我检讨,是因为他缺少获悉各种内幕消息的天分。尽管这位个子高大的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生,也会在酒吧的私下聚会里聆听美国同行谈论政坛流言,但他自己对获悉此类消息束手无策。
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温和,就像他那双浅蓝色眼珠一样。比如,谈论起中国食品安全这个话题时,他会特意说到此事在美国被放大了不少。另外,与很多西方记者不同,他读着《环球时报》上那些剑拔弩张的新闻,不但不感到忧虑,反而经常觉得有趣。他接受一个事实:这代表了一半中国。
欧逸文在自家四合院的天井里
在那间可以望见天空的书房里,他更擅长铺陈笔墨,讲述那些不同类型的中国人的故事。
年,欧逸文发表了名为《中国愤青》的文章。他在上海见到了主人公唐杰,这个人制作了一部「充满民族主义情绪」、「仇视外国」的纪录片,并在网上广泛传播。但除了这些形容词之外,这是一篇很难看出批判性的文章,相反,欧逸文写的是一个28岁中国农民后代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细节。唐杰没有入党,对西方思想兴趣浓厚,谦谦有礼,抢着替他付车资。
「他是个宽容的人。」欧逸文在文章最后一句形容唐杰。他也把一些被称为「愤青」的人描述成冷静、克制,不怎么谈论「爱国」的人。这篇稿件引来了批评,许多美国人和中国人都认为他的写作过于同情,但欧逸文在4年后重提此事,仍然振振有词。
「如果你在文章里尝试对你写的人进行判断,你就写不出好文章。」他说,「如果不能深刻地、真诚地、充分地写出一个人如何感觉这个世界,那这篇文章没有写作的必要。」
欧逸文说,他宁愿在结束一篇报道后才会对写作对象进行判断,包括他是否真诚。
他花了3天时间待在韩寒身边,观察他如何与人交流,要求他开车带自己回到他成长的地方,并且叹息这个过程「太精彩了」。这是欧逸文的惯用手段,他渴望看到韩寒住过的卧房,而不是听他谈论政治。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比待在一个人身边观察更重要的了。
在采访中国最著名的女记者胡舒立的时候,他也走进了这个官员之女的家里,从中寻找胡舒立为什么成为胡舒立的逻辑,以及「中国的系统从哪里来,应该向哪里去」。他最终在采访对象那些位高权重的邻居们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这两篇文章分别以《一个青春文化偶像能扭转多少华夏乾坤?》和《禁区》为名发表。很多中国读者通过网络读到了这篇文章的中文译文,它们很可能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对这两人最活灵活现的报道。
欧逸文并不知道中国读者如何谈论他的报道。7年以后,除了少数大城市的一些读者,他并没有在中国获得太大的名声。而他的前任何伟因为《江城》(一本描述江边小城涪陵居民生活的书)和《寻路中国》,被中国媒体称为「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欧逸文这样看待他与前任之间的区别。「在十多年前(何伟所在的那个年代),小城涪陵可以代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一样了,它更多元,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也不同,我更希望写出这样的状态。」
很多时候,他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中漫步,来回寻找「既不是精英,也不是底层」的那种复杂的人。在四川一家略有些简陋的酒吧里,他遇到一个让他印象最深的中国人,一个女服务员,个儿不高,努力学习英语,「满怀梦想,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认为,这能形容中国给他的强烈印象。
当然,很多年以后,中国并不会只以这种方式留在欧逸文记忆里。他会记得自己起初为如何「描述一个复杂的中国」倍感头疼;他会记得自己曾经找一个四川的算命先生算过命,尽管他压根不信;他会记得自己是在中国认识了好奇心重、经常问人家父母做什么工作的美国妻子,从此,在那座优雅的四合院里,为憋稿子痛苦不堪的欧逸文会经常听到她评价自己的文章,说「这样写恐怕不好吧」。
欧逸文没准还会记得,那只在他租来的四合院里筑巢的黄鼠狼。最近,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不速之客,尽管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他曾经请来了灭鼠公司希望将其谋杀,但在请教了邻居的建议后,他改变主意了。
「他们说这会带来好运气,而且随便杀黄鼠狼是不好的。」美国人欧逸文说起中国古老的传说,又一次压低声音,故意装出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
本文首发于《人物》年8月号
***
本文内容版权归《人物》杂志社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登陆微博,可成为《人物》付费会员,每月将收到我们精心遴选的至少10篇文章,包括全部拳头产品。1月仅5元,按年更有优惠。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