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诊体会真菌性中耳炎误诊分析并文献复

点击上方蓝字“岐黄妙悟”,我们将带你进入中医传承的世界话题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激素等的广泛应用,耳真菌病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合并细菌感染时,相关体征较难判断,给诊断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诊断时容易出现误诊情况。在跟诊过程中,遇到误诊来就诊的病例,为避免临床中出现误诊的情况,现对一例真菌性中耳炎误诊进行分析……

病例

患者吴某某,女,70岁,因“右耳流脓4天”就诊。无明显疼痛,伴听力下降,无耳鸣、耳胀闷、耳痒,无头晕头昏,无恶心呕吐等症,外院诊断为:右侧化脓性中耳炎,予氧氟沙星滴耳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等治疗。治疗1周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双耳硬性耳内镜检查:见白色绒毛状物,鼓膜大穿孔。右耳分泌物培养回报:检出丝状真菌。予伊曲康唑分散片口服、耳道外用环吡酮胺软膏。1月后痊愈,随访2月无复发。

外院耳内镜

本院耳内镜

讨论

1.诊断耳真菌病的方式较简便,可以根据外耳道中是否存在黑色、灰白色或黄色的真菌菌丝等特征进行判断。若是真菌和细菌的混合感染,且外耳道有发炎出脓时,判断就较为困难,(从外院耳内镜看:外耳道真菌合并细菌感染),如果该情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则医生会经常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而这样不但会耽误治疗时间,且使用抗生素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影响及经济损失。所以医生在给患者诊断时,如果怀疑是化脓性中耳炎,则应该取出患者的耳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和药敏试验,这样才能尽早的发现耳真菌感染病给患者合理用药治疗。

2.发病原因中耳真菌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滴耳液滴耳使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受到抑制;②慢性中耳炎、慢性外耳道炎、湿疹长期反复发病,致皮脂腺损伤,分泌物酸性不足,抑制真菌的作用减弱;③上述原因致耳道潮湿或耳道进水,有利于真菌生长;④患者不注重个人卫生,用不洁的物品挖耳;⑤全身抵抗力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涂耳或滴耳抑制了局部免疫。

3.临床表现真菌性中耳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耳痒,耳道内有白色、褐色点状痂皮或筒状薄纸样脱屑等干性分泌物,有耳痛、流脓及耳内有脓团样物或灰黑色团块物,可伴鼓膜穿孔。

4.误诊原因分析①患者既往有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及鼓膜穿孔病史,查体见外耳道有黑、白色糊状或团块状物,接诊医师首先想到的是中耳炎急性发作未做进一步检查;②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无真菌感染常见的耳痒及血性分泌物,更无因真菌的易破坏性引起的头晕、恶心等前庭症状;③未做耳分泌物培养,仅临床表现和一般检查做出诊断,而耳分泌物的培养结果恰好是本病的诊断依据;④有侵袭性外伤及手、癬病史者未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本例病例,较为典型,为避免临床中出现误诊,故分析以存阅,师父说:眼耳鼻咽喉疾病,门检是关键,检查一定要细致,研判思路一定要清晰,往往检查结果指导着临床诊治,因此在门检工作中一定要多看,细看,勤思考。医学是严谨的,容不得一丝马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jbzz/661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