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曼谈民国时期文化名人们的情感婚姻

民国正处在中国三千年之大变局时代,传统的包办婚姻、一夫多妾制及一夫一妻制,在当时都可见到,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婚姻面貌。民国文化名人的情感婚姻生活很“丰富多彩”吗?要弄明白一个事情的真相,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用道德的大棒去做先入为主的评判,而是尝试还原历史。当人们了解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或许就会明白,所有爱情的悲欢离合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反射,只需以多元化的思维思考,就能够理解当下与民国的区别。这里我们以民国文化名人为例,来看看民国的多元化婚姻状况。

  励志故事:钱钟书和杨绛

不久之前,在岁的杨绛先生辞世之后,她和钱钟书的幸福婚姻又被人旧话重提。

他们的爱情从初见那一刻就开始了。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当时,两人没说一句话。后来,钱钟书约杨绛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钱钟书与杨绛

两人顺理成章恋爱,结婚,生子。他是才子,她是才女,两人同样出身无锡名门望族,可谓珠联璧合。

留学回国后,杨绛为稻粱谋,当过家庭教师、小学老师、中学校长,还用业余时间写成多部话剧,喜剧《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剧场里笑声不断,报刊上好评如潮。那会儿别人介绍钱钟书,只说是“杨绛的丈夫”。但杨绛浑然如故,照旧洗衣做饭、照顾生病的钱钟书。为了让丈夫潜心写作《围城》,她让他减少课时,经济上的短缺由她自理家务来弥补。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励志故事:林语堂和廖翠凤

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鼓浪屿首富廖家的二小姐,林语堂与她的兄弟很有交情,应邀去廖家吃饭。廖翠凤听兄弟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读大二时,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对他钦佩有加。可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林语堂与廖翠凤

两人结婚后,林语堂就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时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达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凤凰男林语堂去美国留学,其间花的是妻子的嫁妆。而孔雀女廖翠凤为了生活,放下身段打工,陪着丈夫辗转到法国、德国等地。因为经济原因,婚后四年她才敢怀孕。

林语堂说过:“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她生气。”

  反面教材:吴宓

钱钟书的幸福为人称道,而吴宓的婚姻和爱情却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吴宓相亲认识了陈心一,却没看上她,反而看上了她的闺蜜毛彦文。毛彦文当时的男友朱君毅,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吴宓在拜读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情书时,就被她的才情所打动。

娶不了最爱的女人,吴宓退而求其次,娶了陈心一。婚后,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所爱,不幸福,于是离经叛道,花心成性。几年后,毛彦文被朱君毅抛弃,吴宓心中的爱火重燃了。他公开发表情诗追求毛彦文,甚至为了她抛妻弃子。

吴宓与陈心一

可两人的爱情却没有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一方面为终获美人芳心而高兴,一方面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患得患失。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拍电报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分手。与此同时,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忍无可忍,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不仅没得到别人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

得到了却不珍惜,再多的志同道合、心灵相契都没有用。

  

曹禺的第一任妻子郑秀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其父是南京高等法院的院长。她和曹禺在清华大礼堂一见钟情,之后郑秀考入清华大学法律系,也见证了《雷雨》的诞生。相恋四年后,二人在一片日军炮火的轰炸声中举行了浪漫婚礼。

婚后两年,曹禺所在的剧校因为要躲避轰炸,从重庆搬到川南小县城江安。小城的生活单调乏味,曹禺忙于事业,郑秀闲来无事,喜欢打牌消磨时间,两人慢慢有了分歧。

两人的生活习惯也差异很大,郑秀出身大家,略有洁癖,曹禺却有文人的不修边幅。郑秀为逼曹禺洗脚,曾把他整晚关在卫生间。

两人渐行渐远,曹禺移情别恋,终于在年,两人协议离婚。

曹禺与郑秀

延续旧式婚姻——一夫多妾之下的民国姨太太现象

民国时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女权运动兴起并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实行起来,并被写进了“婚姻法”,但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执行这个法律却很困难,毕竟旧婚姻观念还普遍存在。当时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有一妻九妾。国家首脑尚且如此,上行下效,那些督军们纷纷把迎娶年轻女大学生为姨太太当作时尚。这一现象成为革命不彻底的真实写照。

民国姨太太

在民初文化圈有姨太太的,除了清末文化遗老辜鸿铭,还有著名作家张恨水。辜鸿铭,一个清末民初的怪客,也是个中西文化的矛盾混合体。学在西方的他,最爱的却是东方的姑娘。他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兴奋剂”。他在娶了淑姑不到一年时,又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妻淑姑,是我的‘兴奋剂’;爱妾贞子,乃是我的‘安眠药’。此两佳人,一可助我写作,一可催我入眠,皆吾须臾不可离也。”民国畅销作家张恨水也是旧式婚姻的代表之一。他靠稿费起家,算是职业作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在北京买房买车,还独立创办报社,是文人中生活比较富足的一位。他的婚姻生活颇具传奇色彩,简直是爱情小说的翻版——他与胡秋霞、周南的婚史,至今已有十多个版本。张恨水之孙张纪曾说:“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旧式的人物。那么就请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式的吧,这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温情善良的一面。”

辜鸿铭 

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包办婚姻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和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民国文化名人中,包办婚姻能在磨合碰撞中从一而终的就数胡适与江冬秀比较典型了。很多研究胡适的学者当然也不会放过研究胡适的内心情感,不过胡适日记里少有对女性情感的流露,不像吴宓天天在日记里寄托他对女神毛彦文的向往之情。

胡适与江冬秀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和解放中国女性的倡导者,胡适却遵从包办婚姻,娶了个来自小镇的大龄小脚女人,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婚姻形态。这也体现出胡适的性格中存有传统孝道文化的烙印,一切反叛在母亲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年12月30日,胡适与江冬秀在纽约家中举行餐会,与朋友欢庆结婚四十周年。虽然已时隔四十年,但胡适还记得结婚当日所作的两副对联“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谢他好月照日,新讨个新人过新年”。其中一句“三十夜大月亮”是徽州的一句谚语,意思是绝不可能之事。一桩绝不可能的婚姻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慢慢地稳固下来,着实不易。其实,这也与江冬秀自身的个性有关,她性格仗义,热情好客,厨艺高超,懂得对丈夫忍耐和崇拜,患难时不离不弃。他们的感情蜜月期恰恰是到了晚年之后,特别是—年胡适在纽约的流亡寓居时期。这段时期,胡适与江冬秀生活十分清苦,居无仆,出无车。在窄小的公寓中,胡适整天埋首做《水经注》的考证,有事才会见来访的友人;江冬秀除了做家务,还打麻将,看武侠小说。二人互不打扰,各自寻找生活的乐趣。朋友形容两人的相处模式是“亲切如夫妻,相敬如宾客”。或许这就是少来夫妻老来伴的写照。

  解除婚约(离婚)后再婚

有学者曾说:“离婚成为问题,确切地说,是到民国才有的事。”从前只有“休妻”和“弃妇”之说,而离婚意味着男女平等地解除婚姻关系。民国初年,两千多年的封建婚姻制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留洋的海归作为先锋打破了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念。年,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说:“近来留学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离婚。”徐志摩和陆小曼大概就是这样的先锋。两人在各自离婚后走到一起,成为当时国内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以至于胡适亲自将梁启超请来,作他们的证婚人。梁启超毫不客气,以前辈的身份,在婚礼现场直接对新郎徐志摩作出一番训诫。总之,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连徐志摩的父母都无法认可,一直没有接受这位先锋时尚的媳妇,为徐志摩后来的家庭悲剧埋下了伏笔。

徐志摩与陆小曼

 私奔逃婚

私奔与逃婚也是民国初年常有的婚姻现象之一。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主仆情奔案”,富家小姐黄慧如和男仆陆根荣相偕私奔,最终迫于黄家势力,陆根荣锒铛入狱,黄慧如神秘暴毙。

同样轰动的是,赵四小姐私奔离家到奉天与张学良同居,这成为当年天津最大的花边新闻。而在民国文化名人中,徐悲鸿和蒋碧薇的私奔事件无疑最具有爆炸性。

蒋碧薇原名蒋棠珍,年4月9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蒋梅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士。蒋碧薇自小跟着父亲读书,13岁的时候,父母做主,将她许配给了苏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蒋碧薇平常少言寡语,却又心思敏锐,拥有一种藏拙的美,不招摇,不夸张,而是安安静静,举手投足间透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安静的女子竟然会做出那么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徐悲鸿与蒋碧薇

年,徐悲鸿和蒋碧薇的婚姻生活已走到尽头,蒋碧薇向徐悲鸿索要生活费用——除了幅画,40幅古画,还有一百万元钱。徐悲鸿一一照办,为了赶出那一百幅画,废寝忘食。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或许徐悲鸿对蒋碧薇自始至终是心怀愧疚的,毕竟蒋碧薇为了他不惜背叛了家族。赶制画作造成徐悲鸿劳累过度,成为他过早离世的原因之一。

  师生恋

师生恋无疑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无论是在民国还是在当今。民国的师生恋很多,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鲁迅和许广平。他们的结合在当时遭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鲁迅甚至不得不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教书以回避批评指责的声音。他的弟弟周作人对二人相恋明确表达了反对之声,责怪鲁迅抛弃前妻朱安,喜新厌旧,还公开指责了嫂子许广平。兄弟二人也因此结怨颇深。

最为现代文青津津乐道的,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师生恋。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沈从文,笔下的情书如狂风暴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去,对方却反应冷淡。胡适曾劝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她倔强地回道:“我顽固地不爱他。”虽然沈从文用尽手段最终抱得美人归,但他们的婚后生活依然是一波三折。沈从文离世后,张兆和曾写过一段话:“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沈从文与张兆和

即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仍然有一群才华横溢的男女,以无限的勇气展示内心的情感。

  老少配

婚姻中“老少配”自古有之,时常引起社会的







































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xgyy/65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