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防技术实务考点汇总300条

42.各类前室的使用面积

43.建筑高度超过m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可按5人/㎡计算。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大于50m。在避难层应设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避难层照度不应低于3.0lx(对于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间,不应低于10.0lx)。

44.建筑高度大于24m的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各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

45.建筑内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的照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疏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1.0lx;

2)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层(间)内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3.0lx;病房楼和手术部的避难间不低于10.0lx;

3)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0lx;

4)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备发电机房、配电室、防烟与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其它房间的消防应急照明,仍应保证正常照明的照度。

46.沿疏散走道设置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1.0m以下的墙面上,且灯光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20.0m;对于袋形走道,不应大于10.0m;在走道转角区,不应大于1.0m。

47.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对于高度超过m的民用建筑不应少于1.5h,对于医疗建筑、老年人建筑、总建筑面积大于000㎡的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大于㎡的地下、半地下建筑不应少于1.0h,对于其他建筑不应少于0.5h。

48.缓降器根据自救绳的长度分为3种规格。绳长为38m适用于6-10层;绳长为53m适用于11-16层;绳长为74m适用于16-20层。

49.固定敷设的供电线路宜选用铜芯线缆。

50.阻燃电缆的性能主要用氧指数和发烟性两指标来评定,材料的氧指数愈高,则表示它的阻燃性愈好。阻燃电缆燃烧时的烟气特性可分为一般阻燃电缆、低烟低卤阻燃、无卤阻燃电缆三大类。

51.每一照明单相分支回路的电流不宜超过16A,所接光源数不宜超过25个;连接建筑组合灯具时,回路电流不宜超过25A,光源数不宜过超过60个;连接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单相分支回路的电流不应超过30A。

52.建筑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分为预防性技术措施(排除能引起爆炸的各类可燃物质、消除或控制能引起爆炸的各种火源)和减轻性技术措施(采取泄压措施、采用抗爆性能良好的建筑结构体系、采取合理的建筑布置)。

53.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

54.爆炸性粉尘环境应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1)20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长期地、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

2)21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

3)22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

55.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应按释放源级别和通风条件确定,对于爆炸性粉尘环境,其危险区域的范围应按爆炸性粉尘的量、爆炸极限和通风条件确定。

56.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库房宜独立设置,并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其承重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

57.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等,应采用安全玻璃等在爆炸时不产生尖锐碎片的材料。泄压设施的设置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有爆炸危险的部位。作为泄压设施的轻质屋面板和墙体的质量不宜大于60kg/㎡。

58.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总控制室应独立设置。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分控制室宜独立设置,当贴邻外墙设置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

59.甲、乙类厂房(仓库)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供暖。在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散热器表面平均温度不应超过82.5℃。

60.供暖管道与可燃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当供暖管道的表面温度大于℃时,不应小于mm或采用不燃材料隔热;当供暖管道的表面温度不大于℃时,不应小于50mm或采用不燃材料隔热。

61.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5层。当管道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时,管道布置可不受此限制。竖向风管应设置在管井内。

62.厂房内有爆炸危险场所的排风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房间隔墙。

63.柴油发电机房布置在民用建筑内时,宜布置在首层或地下一、二层,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柴油发电机应采用丙类柴油作燃料,柴油的闪点不应小于60℃。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机房内设置储油间时,其总储存量不应大于1m3,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发电机间分隔;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

64.建筑室内装修必看表格及建筑内部装修一般规定(点击查看)

65.建筑外墙采用内保温系统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燃油、燃气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以及各类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等场所或部位,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2)对于其他场所,应采用低烟、低毒且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

3)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做防护层。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时,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

66.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除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高度大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建筑高度不大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67.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在其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包覆。除耐火极限符合有关规定的无空腔复合保温结构体外,当按有关规定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mm,其他层不应小于5mm。

68.建筑外墙的装饰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但建筑高度不大于50m时,可采用B1级材料。

69.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m或总长度大于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70.消防车道的设置场所

71.消防车道应符合下列要求: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m;转弯半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的要求;消防车道与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消防车道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8%。

72.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m×12m;对于高层建筑,不宜小于15m×15m;供重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

73.高层建筑应至少沿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的底边连续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该范围内的裙房进深不应大于4m。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建筑,连续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确有困难时,可间隔布置,但间隔距离不宜大于30m,且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总长度仍应符合上述规定。

74.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地与厂房、仓库、民用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和车库出入口;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10m,对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20m和10m;场地及其下面的建筑结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重型消防车的压力;场地应与消防车道连通,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0m,场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

75.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的净高度和净宽度均不应小于1.0m,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m,间距不宜大于20m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个,设置位置应与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

76.消防电梯应分别设置在不同防火分区内,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1台。下列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埋深大于10m且总建筑面积大于㎡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

77.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78.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置排水设施,排水井的容量不应小于2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s。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口宜设置挡水设施。

79.消防电梯应符合下列规定:应能每层停靠;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kg;电梯从首层至顶层的运行时间不宜大于60s;电梯的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控制面板应采取防水措施;在首层的消防电梯入口处应设置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电梯轿厢的内部装修应采用不燃材料;电梯轿厢内部应设置专用消防对讲电话。

80.建筑高度大于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大于㎡的公共建筑,宜在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直升机停机坪应符合下列规定:设置在屋顶平台上时,距离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不应小于5m;建筑通向停机坪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90m;四周应设置航空障碍灯,并应设置应急照明;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其他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航空管理有关标准的规定。









































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by/653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