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暑气未消,秋阳余炎,气温仍然较高,但秋季昼热夜凉,天气干燥,“燥邪”就成了秋天的主要致病因素,燥邪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秋燥”。
秋燥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即:干、热、咳。
针对秋燥,大家有很多方法,比如吃当季的蔬菜水果,喝蜂蜜水......都是一些好办法,今天我专门来谈一谈通过按揉穴位来达到去秋燥的目的。
干“燥胜则干”,燥邪容易伤人津液,出现组织器官缺水,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唇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毛发干燥,甚至脱落、口渴便秘等等。热初秋夏季余热未尽,如果久晴无雨,最容易出现燥与热混合致病,表现为咽喉肿痛、皮肤疖肿、牙龈肿痛、鼻出血、发热等热性疾病。咳燥邪致病,首先犯肺,容易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咳嗽、少痰、气喘、胸闷等表现,使原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等肺系疾病的人病情加重。防干3穴位照海、太溪、三阴交
选择照海、太溪、三阴交3个穴位,每天按摩、敲打各2-3次;也可以艾灸各穴10分钟。防止或减轻燥邪伤津所造成的“干”。
照海穴
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按摩照海穴还可以治疗:咽喉干燥,失眠,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