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及颞浅动脉、静脉顶支。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
别名:蟀谷穴,率谷穴,率角穴,蟀容穴。
穴义:
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
率骨。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取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入发际1.5寸处取穴。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主治:
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
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湿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配听宫、翳风、中渚主治耳鸣,耳聋;配人中、曲池、太冲主治小儿惊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