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60的张大爷,在煤矿干了一辈子,终于退休能能想想清福了,可是长期的噪音暴露使他的听力远不如同龄人。在家里总是扯着嗓子跟家人喊,电视的声音也震耳欲聋,张大爷的妻子孩子不胜其烦,给他买了助听器,张大爷却认为家人嫌弃他而拒绝使用,家里天天剑拔弩张,鸡犬不宁。
相反,隔壁刘奶奶家最近却清净了不少,刘奶奶年过八旬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唯一就是耳背,家里人多不过很少有人愿意和老奶奶交流,老奶奶自知耳背,就乐呵的看着孩孙们聊天。时间久了,家里人发现刘奶奶变了,变得不爱说话了。整天除了看电视,就是发呆,身体一天天衰弱,到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上面的病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他们其实都是老年性耳聋的表现。研究表明,人到40岁后,由于耳蜗基底膜、听觉细胞和听神经的老化、萎缩,很容易导致听力下降。此外,老年人内分泌机能的紊乱、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也可能会加剧老年人耳聋的发展。但是,人们往往觉得刚过中年,或者刚退休,身体还不服老,屈屈听力下降何足挂齿;况且聋一点,听不到“闲言碎语”,反而会变得长寿;带上助听器,又贵又难看;带上助听器,岂不是残疾人了;隔壁老王买了助听器也不带,肯定没用……诸如此类令人人啼笑皆非的理由,耳聋的中老年朋友们却说的理直气壮,因此,人们并不是意识不到耳聋,而是无法接受耳聋的治疗,耳聋作为一种被拒绝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危害到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新的一年爱耳日到来,赶紧为大家普及下老年性耳聋的治疗吧
一:耳聋不可逆,耳鸣常相伴,首选助听器
老年性耳聋最通常的症状是双侧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首先是高音听力下降,随后低音听力下降。听不到别人说话而“装聋作哑”。老年性耳聋不仅是内耳退变,且中枢系统亦退变,因此患者不仅听力下降,且言语辨别力下降,“只闻其声,不明其意”,并有重振现象,即“低声听不见,高声嫌人吵”。老年性耳聋的另一症状是耳鸣。约60%老年耳聋患者会伴有蝉叫样耳鸣,可逐渐加重,严重者往往耳鸣响得无法入睡,引起血压升高,烦躁抑郁等。人体衰老是属于自然规律的现象,不少老年人却盲目信从药物,针灸等各种不靠谱的治疗,花了时间金钱不说,也耽误了治疗。其实,助听器是治疗老年性耳聋耳鸣的最优选择。医院完善听力检查,并在验配人员反复调试后,一定可以很好的补偿患者的听力损失。但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患者坚持和耐信,更需要专业医生和听力师的校验。助听器的使用并不会造成听力的进一步减退,反而在需要助听器的时候拒绝使用,才会加重听觉疲劳,加速听觉退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助听设备体积已经很小。最小巧的耳内式助听器只有小手指头大小,因人定制,耳背式助听器也比蓝牙耳机小得多,既轻巧又美观,完全不影响仪表和形象。因此,老年性耳聋患者,不应该拒绝佩戴助听器。
二:人工耳蜗——重度耳聋患者的福音
人工耳蜗作为治疗先天性极重度耳聋的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的最有效手段,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倾全家之力为孩子解决听力障碍的问题是所有家长的迫切要求。其实,人工耳蜗也完全可以应用于老年性耳聋患者,但实际应用中障碍很多,经济因素、社会观念等都制约着其应用,主要是社会,家庭观念的问题,认为为老年人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解决一个不妨碍吃喝的耳聋问题,多有不值;老年人自身多节俭了一辈子,到头来为听力问题花费上万,大多也悻悻而归。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因耳聋得不到积极治疗,容易导致老年人敏感猜忌,易怒;进而情绪低落,抑郁自卑等严重心理问题,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症等身心问题。老年人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可由于病史太长所致,也有突发性耳聋等原因所致,为避免长期失聪导致的听觉皮层退化,及时的就医咨询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老年性耳聋的治疗,需要患者、家庭、社会观念的转变,我们不但要重视祖国的花朵,更要重视我们的老年人耳聋问题。夕阳红,要的不仅仅是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的防三高、防心梗、防脑梗,老年人津津乐道的所谓“今天你吃对了吗”“防癌神器”等等,更需要国家、家庭、个人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观念转变。希望爱耳日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老年朋友,认识到问题,并通过正规途径寻求帮助,更好的安度晚年。
友谊爱耳日系列文章目录:
1老年耳聋患者,如何更好地重获听力?-龚树生
2老年性聋机制-谢静
3说说老年性耳聋那些事儿-刘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