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发言概要来自以下医疗、法律、投资届的嘉宾们:尹烨、杨璐菡、吴劲梓、于刚、单俊葆、李轩、赵瑞林、孙斌、刘积仁、张黎刚、徐嘉子、孙宏涛、熊娟、GaryRiesche、DerekMuhs、韩小红、刘兆年。
特别谢谢额伦前辈的录音分享。
//此处应有掌声!!
KEYNOTES(演讲):
20世纪是物理世纪,它的后20年互联网IT崛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们确实看见了干细胞、基因,生命技术和科学发展,中国在全世界都有了自己的地位。许多峰会都会举办生命和健康的分论坛,这会越来越热。因为大家都会明白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唯独生命是最宝贵的财产。
两年前,国务院有个计划,做到医疗8万亿。占比从2-4%,但离美国的18%还有很大差距。然而这个增长和gdp增长是没有关系的,只和这个产业有关,这是一种刚需。如果8万亿可行的话,我们至少现在要以每年百分之几倍的速度去发展。
通过哺乳动物反推的数据,人类的生命范围应该是岁。中国人现在平均是74岁,女性比男性更久。而遗传背景和我们几乎一致的日本,他们的平均寿命是84岁,某些大城市医疗条件比较好的甚至已经达到90岁。我们已经比过去几代人每天多活5小时的速度在增长。所以衰老更多是个心理概念,别给自己一个预设线。
同时,因为老龄化的问题,我们看到一些疾病是以前人活的短的时候看不到的,比如肿瘤。生命科学的研究目标不仅是老有所医、老有所保的,而是老有所乐:“活的好又长,走的快而安。”
年,世界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批准的创新生命的先进技术的出台。国家药监局让“唐氏儿筛查”,走到大众面前。这个检测全世界共做了多万,中国做了一半。不仅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的技术和定价也占优势。美国该检测费用是美金,而中国定价是美金。有些地方,像深圳,政府补贴和医保最后让美金就可以做到。生命科学不该看重短期商业利益,像当年克服重大传染病:天花、血吸虫等。我们避免耳聋患者和唐氏儿的出生,需要政府的引导,还需要行业的先行领导者,做一些应有的贡献。人民要意识,科学要跟上。另外除此之外还没有什么技术中国已经做到世界第一了的,所以这是一个好的循环。虽然有各种商业体系,但治病救人这个是排在首位的。
基因编辑,让制造人体器官成为可能。Crisper技术的产生,基因测序、读取基因,迈入基因编辑的新时代。我们就明白这些序列决定我们的样貌和体质,理解生命、改善生命。通过这个工具,修复人类遗传病的缺陷,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改善产物作序,提高产量。20多年前就有科研者修改猪的基因组,用猪的器官,给人移植。但出现了两大问题:第一,猪和人有强烈的排斥反应,需要敲除一些基因铺,但当时没有工具。第二,猪的基因里有艾滋病的疑似。现在我们从别人跌倒的地方重新科研起来,删除了猪的基因组所有病毒,基因编辑的通量比现有水平高出倍。我们称之为“猪二代”,如果这个器官在动物体内可以停留半年,之后不久的将来可以制造出移植到人身上的东西。
医疗电商趋势不可逆、不可阻挡。互联网像大潮,先冲掉的都是坑洼。先是图书等,再是母婴。两大壁垒:行业和政治壁垒。演讲人98年就开始做电商,08年才做成“一号店”。医疗风口前两年才开始,但不可逆、不可阻挡,有处方药、医保的壁垒等。
美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有三万亿美金的市场,中国数百万人民币的市场,所以潜力巨大。
顾客需要什么?解决方案,健康的解决方案。有病,请看病。亚健康,给方案怎么恢复。
互联网提供什么?四大优势:不受时间限制,24小时服务;自动化出珍,根据大数据等;不受空间限制,一个网站可以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无限的品种,一站式服务,希望有个体大找到答案;大数据,带有目的来的顾客,了解更精准,搜索、收藏、买什么、购买周期等,为其提供最佳的资源分配。
理想模式是什么?:任何地方,通过手机视频电话找最合适的医生,帮做预约,医院联系好,确诊后可以配药,然后穿戴设备,监视,提醒用药等。若需要会诊,那就医生线上一起看片子、开会做出理想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在现在的政策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东西。
看好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的结合。一年前谈是否颠覆医疗,商业模式很多是雾里看花;而今天有很多企业做成了转型,有很多是过度模式,但前景看好。垂直应用,形成一整套闭环,深度做下去,宽度慢慢扩。可穿戴设备、云端、医生医疗、慢病管理和售后随访、和医生链接,医院或者回家都感觉和医生联系的。Ecardio和lifecall的合作,2b,2c的不能一步做到位。两大风口相叠加,不一定和想象的来得那么快,但互联网医疗是指输时间,不输空间的投资。60、70年代出生的各位,购买能力比较强而病也慢慢来了。
互联网医疗可提高中国医生水平。有票贩子,那是价格机制有问题。医疗,是供给永远不平衡的。人们总是想往够得着医院跑,村里的想去县里,县里的想去城里看病。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来调节。医生是不缺病人的,特别是好的医生。线下的都看不完,所以许多医生最多就是朋友打个招呼在网站上注册一下,其真正效果值得怀疑。但互联网可以提供一个教学平台,提高中国医生的水平。从前一个医生只能带10个学生,而现在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教育,跨越地域。
医疗是稀缺的,美国上市的公司都不到10亿美金。商业模式还在探索阶段。webmed医学信息大约20亿美金。东软啊,万达信息把数据打通,加上政府足够开明,中国老百姓得到更多收益。放大有限资源,流程的管控是有价值的。(挂号公司),目前只有上海政府支持,,都可以直接转到第三方公司。91%医院,挂号本身不能收费,那盈利模式,成本怎么办?票贩子存在是供需市场的问题。
另外互联网把医疗变得透明,那些可穿戴设备,芯片等,平均每个价值5、6美金,植在袜子、鞋子、衣服里。它们会发警告。年后,预计每个人拥有50-个芯片。Bigdata算出来碎片化信息集中在一起,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医疗行业永远要走在政策前一步。精准医疗,习主席推导的概念:生产和研发,中国本土化,生产合作商。几家美国的医疗公司烧钱烧了很多年,扛不住的都卖了,现在才好不容易有个businessmodel出来。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可以在大数据上可以提炼出美国更快的东西,但业务上的了解深度浅一些,法律上还要去问这能不能做?其实利国利民的事,医疗行业可以带着政府去做。
互联网产品是nicetohave,不是musthave,服务的价值体现不出来。人们宁愿买大设备,也不愿买服务。这个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移动设备和大数据给互联网医疗带来了根本变革。几百万医生在线是爆炸性的机会。就医疗本身来讲,提几点观察:帮病人解决问题,不是门诊在挣钱,是通过药和检查、器械、手术在挣钱,如果医疗本身这么挣钱,那么互联网医疗回答问题怎么挣钱?
移动设备和大数据能带来什么?移动互联网包括实时、病人的情况实时倍观察和传输数据。数据链接、采集大数据,根据一个有限的数据包、经验来做推断。比如以前新药的发明一般都是一个偶然机会,某个医生观察到了。如果现在有一套完善体系,那有更多新的机会。保险会日益起更大的作用。
我们如何能有全世界最好的药?欧美同步研究的时候,中国也研究创新药,而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在5-8年。在美国,新药上市第一天,几小时后就送病人手里,其中互联网医疗提供效率和质量。中国需要3年以后才能送到病人手里。互联网医疗、教育、大数据分析,帮助病人诊断,不仅仅把某个病人治愈好,而是把某个疾病达到控制,比如可以84天治愈的慢性丙肝。
Panel(讨论):
中国政府从年至今已支出3万余亿人民币用以提供大众付得起的医疗服务;有报告指出,如今13亿的中国人中95%已享有医疗保险。然而这其中仍有争议:这95%的人民都真正能够享有医疗保险的便利吗?还是其中仍有纰漏?此外,医生的工资过低和由此而来的人才短缺也成为了问题。许多患者不得已从农村及小城市不远医院就诊,日夜排上几天的队,只为医生几分钟的简短诊断。
然而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展望和发展医疗创新,持续在医疗研究领域开发投资。
中国要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
中国政府应先面对农村与城市医疗水品差异,还是先向新药创新投资?
私立医疗机构与企业如何得益于充满机遇的市场?
中国与西方国家医药市场有何差别?
中国创新面临着哪些挑战?创新又将从何而来?
*移动物联网医疗,并购、合作等与实体的诊所。线上和线下o+o结合形成商业闭环:家庭医生、私人医生提供水准服务,患者买单;和药企合作的商业模式;线上进行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慢病管理和保险相结合。可以考虑医药电商先,这是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目前。
现在网上买的大多非处方药,处方药占的比例只有10%+,那不叫医药电商。这里有商业机会,发展目标可以是什么药可以在网上卖,提议可以从慢病的药开始,把慢性病人引到网上来可以找到突破口。比如,糖尿病患者自己调血糖。
*移动医疗,在法律上来讲,移动端只能提供咨询服务,不能是诊疗服务。承担法律责任与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医生在医疗机构服务可以承担责任,还是个人也可以承担责任合法的;那在机构的医生个人承担责任还是医疗机构承担责任;上班时有法律效力还是8小时外也有。
中国的买药制度有许多障碍:每个省进行招标,品类都不一样,中标品种也不一样。比如,北京医生开处方,武汉患者可能回武汉当地根本没有中标药,也没法报销。药品也不是通用的,这些障碍都需要找突破点解决。
*不用急着在医疗互联网上变现,目前缺乏令人信服的平台。积极的医患互动和服务,才能达成信任。有些公司在路上了,或者试过死掉了。不出现平台的问题,很重要是受限于法律法规。
另外,病人和健康人都可以发展出商业机会。健康人的意识还没那么强,但寿命延长,慢病高发。
*政策的一个变化过程。比如,Uber和嘀嘀打车开始的时候,交管局打压:出租车都是国企,所以上下班高峰期不能用滴滴,警察扮演乘客去抓司机。很多政策出现了,深圳出现了第一张医生集团的牌照,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认证,过去一两年已经有很多变化。但北京市卫计委提了个担心的政策,反对医生线上和商业公司有合作。
*政策中有没有红利,可以抓住机会?医生一直被禁锢在体制内,被打压。医生集团其实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卫生院去提供更多医疗服务。浙江卫计委和深圳都出文件来鼓励医生,所以这是一个历史节点。而且医生集团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融资周期很短,还受到新华社、国民日报的专访。
北京卫计委有一个一刀切的政策,医生不可和第三方挂号平台有瓜葛,没有经济来往的,这对许多医疗创业的公司是灭顶之灾,因为挂号最容易变现。互联网外衣下的黄牛,决定不做是规避政策风险,但即使这样医生集团的发展也和国家政策相关。
*医生多点职业,点在哪里?互联网和实体医疗机构结合,医和药结合。卖药的公司,和网上app对接,比如“平安医生”:把所有处方药都转到某一家药企,药企还负责送货,消费者买单,药企和线上一起分成。因为卖药才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