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宝宝开口晚的误区,快看看,自己是否有地方做错了?
一、父母和孩子很少说话,用电子设备代替自己的陪伴有的爸妈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一回家就看手机,孩子扔给保姆或老人,缺乏互动,连语言环境都没有,难听点说,就和扔到大森林里面的“狼孩”一样,连参照的样本都没有,还怎么学说话呢?
爸爸妈妈们,少看手机,多陪陪孩子吧!
此外,有的家长怕吵到孩子,平时房间都弄成隔音的,做什么都小心翼翼,殊不知这样反而剥夺了孩子聆听各种声音的机会,进而影响其语言发育。
正确的做法是多和宝宝说话,多给宝宝语言和声音的刺激;除了自己教,还可以用早教机来辅助。不过不要把宝宝扔给早教机,父母的互动非常重要。
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可以在生活场景里教他认识事物。比如倒水时,告诉宝宝,这是壶,这是杯子,这是水。说每个单词时,停顿一下,看宝宝会不会模仿你说话。
二、父母太“善解人意”,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既然“嗯嗯啊啊”已经能满足日常的沟通需求,那还要说话做什么?所以宝宝就不再继续学了!
家长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在宝宝嗯嗯啊啊的时候,要告诉他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后面也可以给他几个选项,引导他说出正确的一个,说对了,才能满足他。当然,宝宝一开始可能无法做到正确表达,需要家长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训练。
三、你说的太复杂了,宝宝听不懂网上有种说法,说平时和孩子说话时,应尽量用成年人的语言,比如说“车”,而不是“车车”,这样对孩子更好。
所以有的家长就认为,对孩子应该说成年人的语言,比如完整的长句子,艰深晦涩的词语,还有成年人的语速。
结果是宝宝听得一头雾水,皱着眉头看着你。
因为宝宝现在的年龄,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过于复杂的词语和句子。
所以,和孩子说话时,尽量用孩子能够模仿的语言。什么样的语言呢?可以看本文开头的表格。同时,要采用宝宝易于模仿的语速,不要太快,否则宝宝跟不上。如果宝宝长期跟不上你说话的速度和内容,可能会导致他排斥交流。
家长需重视这种情况
如果你尝试了任何方法,但是宝宝就是不开口,或者语言严重落后一个阶段(如下表,正常情况是18-24个月说2个词的句子,但是如果你的宝宝2岁还不会说单个词,医院看看)
虽然一些数据显示,60%仅存在表达性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是3岁前可以自行赶上进度的,也存在相当部分的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需要合理的干预之后才能像常人一样说话。
另外,虽然不少家长不愿接受,但中国仍有为数不少的宝宝存在耳聋,或者有其他器质性病变,甚至自闭症等疾病。这种情况更是需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如果因担心或难以接受而不去就诊,可能会错过了宝宝治疗和干预的最佳时机。
因此,如果家长怀疑宝宝语言发育迟缓,或者几岁了有口齿不清等问题,医院就诊评估,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者儿童发育科(医院的导诊护士)。
遗传性耳聋离我们有多远?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群有8,万,其中听力残疾人2,万,居各类残疾之首。我国每年新生聋儿3万人,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有5~6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发病。遗传因素是导致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比例高达60%。在中国,每分钟就有3个携带耳聋基因的正常人出生,超过80%的聋儿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育,因为平均每个人中,就有5~6个人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耳聋症状,但如果夫妻携带相同隐性耳聋基因,生育的宝宝就有25%的风险出现听力障碍。遗传性耳聋除了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外,还有药物性聋、先天性聋、听神经病等很多种,严重威胁着孩子的健康。
对于孩子的听力的保护,需要父母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的发生。每一对育龄夫妻或者准父母都有必要全面系统的了解遗传性耳聋相关知识,孩子的听力健康由不得我们半点的疏忽大意。为了唤起社会大众对于听力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