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及处理

中医对耳鸣的轻者称“聊啾”,《楚辞》:“耳聊啾而戃慌”,王註:“聊啾耳鸣也”。严重者称“啸”,《内经》:“一阳独啸,少阳厥也”。《杂病源流》:“啸谓耳鸣”。耳聋的轻者称“重听”,《杂病源流》:“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为重听”)。中等程度者称“辟”,《说文》徐注:“不全聋也”。严重者才称“聋”,《杂病源流》:“耳聋者,音声闭隔,竟一无所闻者”。先天性聋称“聩”,《国语》:“生而聋日聩”。《医学入门》谓:“耳鸣乃聋之渐也”。所以中医把鸣、聋两证视为同一病种,不论病因机转的概念,辨证所用的方法以及论治上取方用药,基本相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很多聋病往往以耳鸣为前奏,很多的鸣伴以听力下降。当然也有单独出现者,但它的辨证论治,也还是一样。至于外在性耳鸣(他觉性耳鸣),中医古代文献上没有提到。外伤导致的耳聋及先天性耳聋,中医一向不列人聋病中,故以上三者,都不在本文讨论范铸之内。《类证治裁》:“精脱失聪,治在肾。气逆闭窍,治在胆。凡耳聋以及耳鸣,治法悉准乎此”。诚然,高度概括起来对前者的虚证和后者的实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确也只有这两个原则,但一旦进入临床,则又千变万化,从这两个(实与虚)证中,已足够分析考虑了。为了使大家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但又不能失去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只有从中分出几型种类,并删繁就简地加以归纳,才能按图索骥,最低限度可以做到“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1、风邪闭窍为实证,所以发病急骤,或较为急性。一般多为感冒、腮腺炎、带状疱疹等急性传染病后期,也有由感寒受风或风热上扰而致者。常在短期内听力明显下降,甚至失听。相反的自声增强。如有鸣声,则轰轰高亢。全身症状常伴有凛寒、发热、头痛、口渴、关节疼痛……等等。局部检查鼓膜正常或下陷,耳咽管常有阻塞情况。测听显示,传导性聋为多见。舌苔薄白者多,薄黄者少。脉浮。论治,取用疏风宣解法,常用方有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豆豉、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甘草、杏仁、薄荷、连翘、芦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等。以上诸方不是所有的药品照数取用,可以有所加减(下同)。如为火盛所致,则酌加清热药。寒邪所致,酌加祛寒药。2、疾浊上蒙发病有急有缓,而且急缓之间相差很大。除听力下降之外,必然有阻塞,憋气及胀满感,好像有棉絮塞在里边一样,严重的可闻水声汩汩。耳鸣则音量大而音调并不太高。全身症状无急性病态,但往往与全身性痰证相并存。有头部重胀或钝痛,浑浑焞焞,胸口窒闷失畅。舌苔滑润厚腻,舌质淡白。脉多软涩。局部检查:鼓膜浑浊,或鼓室内有液体积存,经过鼓膜可见呈凹形的液体,当吞咽、擤涕或施行吹张术时,可见鼓室内有气泡。测听也以传导性聋为多见。论治,取用利湿消痰、化浊开窍法。代表方有二陈汤及其衍化出来的诸多姐妹方药,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如虚证,用六君子汤。3、气郁窍闭本病有虚有实,辨证关键在乎脉象及病史,局部检查的参考价值反而并不重要。局部症状,以憋气为主,但远不若痰浊上蒙的严重。鸣声也是大而不高。论治,取理气开窍法,如加减木香疏气饮(木香、陈皮、香附、苏叶、菖蒲、白芷、丁香、大腹皮、路路通)之类。虚者,补中益气汤(升麻、柴胡、党参、黄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生姜、大枣)之类。4、肝胆火旺发病也较迅速,甚至在突然之间完全失听。必然伴以耳鸣,鸣声高亢刺耳,甚至像火车、飞机、鼓风机样的使人烦躁不安,病人往往感到这种耳鸣比耳聋更难受。头痛、头胀、头昏、眩晕、胁痛、口苦、面红、目赤、血压增高等,为必其的全身症状。脉弦、有力。舌薄苔,也可薄黄苔,质红或尖边红。局部检查:鼓膜正常,测听可出现神经性聋。论治,当然以清泻肝火胆火为主,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柴胡、生地、黄芩、山桅、木通、车前子、泽泻、胆草、当归、甘草)或桅子清肝汤(柴胡、白芍、黄连、黄芩、山桅、石膏、丹皮、川芍、牛蒡子、甘草、当归)等。有时夹有痰浊的,可用加减龙荟丸(龙胆草、芦荟、黄芩、山桅、当归、胆星、神曲)更为贴切。5、瘀阻清窍在临床上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急性的,常为爆震性耳聋,伴以强烈耳鸣,可有眩晕及耳内疼痛症状。脉、舌无参考价值。检查可见,鼓膜可能暗晦浑浊,但也有正常者。慢性的,为原因不明的失听,无全身性或特异性症状。测听为传导性聋居多,当然也有混合性的。论治,急性的活血破瘀法,代表方为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归尾、炮山甲、桃仁、红花、大黄、甘草)。慢性的通窍活血汤(红花、桃仁、赤芍、川弯、老葱头、生姜、红枣)。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有在破血中往往参用理气药,则复元通气散(木香、茴香、山甲、青皮、甘草、陈皮、白芷、漏芦)中也可选择几味与以上两方混合取用。6、中气下陷起病缓慢,大多在不知不觉中听力在下降。如有耳鸣,则鸣声音调低沉而音量较大。全身性症状为运化无力,食欲不振,大便多溏薄。小便清白,甚至频频欲解。眩晕倦怠,四肢沉重乏力。面色?白无华。冬令特别畏寒,下肢冰冷不温。脉大而濡软。舌薄白苔,质嫩胖色白,甚至舌边齿印如锯。听力测验为混合性聋者为多见。鼓膜下陷。论治,当以益气升阳、补脾健土为法,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内容见前)或益气聪明汤(升麻、葛根、党参、黄芪、白芍、川柏、蔓荆子、甘草)。如其偏寒者加些温阳祛寒药。如其情志不畅所致者,参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甘草、姜)。7、营血不足表现为耳鸣不息,或轰轰然声大而低,或蝉噪的吱吱声。听力下降为进行性。全身症状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目花,腰酸背痛,蹲久骤立即两眼发黑及口干等。脉细小而软,或大而空。舌薄苔,质淡或瘦。局部检查,无特殊变化。侧听大多为神经性聋。治疗比较简单,常用代表方为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芍、白芍)加味。有时归脾汤(黄芪、党参、获神、木香、酸枣仁、远志、当归、白术、桂圆肉、甘草、生姜、大枣)也可取用。8、肾虚精脱一般长期的耳鸣、耳聋,当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此证。鸣声音量小而音调锐高,有时轰轰然,有时吱吱不息,日轻夜重,无时或息,在夜深人静时更使人难以安静。失听福度不等,可以从稍有障碍到完全失聪。全身症状大多口干咽燥,失眠,面颧掌心经常灼热,下午潮热,腰酸,头晕,健忘等。甚至男性多遗精,女子多白带及月经失调。脉细小。舌薄苔或无苔,舌质红而干瘦。局检无异常,侧听多为神经性聋。如老年人,高音频率首先降低,听力损失两侧对称性。论治,当从滋补肾阴为法,常用代表方有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及其衍化出来的耳聋左慈丸(甲方: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磁石。乙方:六味地黄汤加磁石、五味子。现在我们常用的为乙方)。此外,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枸杞子、甘草)也为人所喜用。结束语:以上的分型和论治,多少还有些“固定安排”之感,所以临床上更需“灵活应用”。不论耳鸣或耳聋,开窍、通窍药都是必用之品,常用的有菖蒲、路路通,通草等。此外麻黄、葱(茎)、通天草(即荸荠地面上的茎穗)等也有开窍作用,但临床上较为少用。最后,必须澄清一个使人难以理解的向题,即《医彻》:“少阴之气,藏于耳中。而其外蔽者,则少阳之风火,扰乱相偏,驱其外邪。若夫肾气不充,少阴之脉不至,惟峻补真阴,入以镇坠之品,则气不上乱,复其司听之职,则虚而能受,如空谷之音,响应立赴矣”。其意思是实证宜疏风祛邪,这是毫无异议的。而虚证的鸣、聋,应在扶正法中重恃“镇坠”,也就是取用向下的重镇法。但再读《医方集解》“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乾葛、升寐、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升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且明矣”,那是与重镇绝对相反的升提法。在虚证的耳鸣、耳聋中,怀氏主张下降重镇,而汪氏则强调上行升提,何其相距相反乃尔?

其实并不矛盾,取用下降重镇的是肾虚精脱证,而用上行升提者中气下陷证。同时既统一了矛盾,更证实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提示:本文所涉及之方药,仅供学术交流,勿私下套用,临床须经当地中医辨证施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wh/66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