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了!”一对先天性耳聋的随州“姐妹花”小红和小兰(化名)露出笑意。今年1月初,医院植入人工耳蜗,4月12日来院复查,妹妹小兰已基本接近正常人听说水平,姐姐小红未来坚持语言训练,同样能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通讯员刘坤维制作刘派审看蔡敏莉)
肖红俊教授团队为随州小姐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通讯员刘坤维摄
长江日报4月13日讯“听到了!”一对先天性耳聋的随州“姐妹花”小红和小兰(化名)面露欣喜。今年1月初,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4月12日来院复查显示,妹妹小兰已接近正常人听说水平,姐姐小红听力大幅度提升,未来坚持语言训练,可获满意的康复效果。
肖红俊教授为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姐姐小红复查。通讯员刘坤维摄
徐女士称母亲是聋哑人,但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很健康,丈夫家族中没有耳聋者。徐女士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患有先天性呆小症和聋哑症,当年因贫困未顾及治疗,二女儿小红先天耳聋戴助听器效果不理想,进入聋哑学校。三女儿小女生下来看不出什么异样,没料到听力逐年下降,上完正常初中后不得不辍学,佩戴助听器后打打零工。去年8月,小医院求医时,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徐女士把姐妹俩都带来了。
肖红俊教授为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姐姐小兰复查。通讯员刘坤维摄
我国每名新生儿中有3名为先天性耳聋,肖红俊教授介绍,夫妻双方家族中如有出现先天性耳聋患者,孕前应接受基因筛查。
“语前聋”和“语后聋”康复相差甚远,在这对姐妹身上体现明显。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听力师谢文博士介绍:正常人日常说话音量为50分贝左右,目前小兰戴上人工耳蜗后的言语频段已能听到45分贝,由于她是学会说话之后逐年失聪,植入人工耳蜗之后能更快分辨并听懂言语声,通过接近正常人的听觉言语能力恢复人际交流。而小红是幼时来不及学说话就出现的“语前聋”,现在可以“听得到”但却“听不懂”,未来数年坚持语言训练将有望恢复部分听说能力。
植入人工耳蜗后逐渐恢复听力的随州小姐妹。通讯员刘坤维摄
肖红俊教授表示,植入人工耳蜗是国际公认的先天性耳聋康复方式,要在1-1.5岁语言发育关键期之前植入人工耳蜗。
国家、省级重度/极重度聋儿童救助项目显示,1-6岁湖北籍先天性耳聋儿童以及60岁以下成年人,符合植入医学条件的,可免费提供人工耳蜗,补贴手术费1.8万元。年龄在0-10岁的,可申请政府救助康复学费1.6万元/年。家长和患者均可向省市残联机构提出申请。(长江日报记者罗兰通讯员刘坤维通讯员刘坤维制作刘派审看蔡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