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危险化学品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术语定义的

儿童画创意丨树叶拓印鹿 http://www.rongshuye.com/rsycsjy/6629.html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联合国相关机构以及发达国家化学品立法及导则文件的相关术语定义解释,从法律和化学品管理专业角度,对“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以及“有害化学品”的术语做出界定和诠释分析。希望能对读者全面理解这些术语的专业涵义有所帮助,供从事化学品健全管理工作的人员研究参考。

本文稿分三个部分,本部分是第一部分,诠释说明了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化学品的术语定义、判定标准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诠释说明了危险货物的定义与判定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与危险货物之间的区别差异点。

第三部分从化学品GHS分类判定结果的涵义、未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化学品仍可能有毒害、暴露剂量是影响化学品毒害性的重要因素以及防控化学品风险的浓度限值四个方面,评述分析了“安全化学品”的识别判定。

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诠释及其确定原则

什么是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什么是有毒化学品(toxic

chemicals),什么是有害化学品(harmfulchemicals)?什么是“危险货物(Dangerousgoods)”以及什么是“安全化学品(Safechemicals)”?对此类问题,出于个人理解以及职业与专业习惯,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立法和执法监管者以及普通公众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有人将英文“hazardouschemicals”一词翻译成中文时译为“有害化学品”,认为对环境有危害的化学品应当称为“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化学品应称为“有毒化学品(toxicchemicals)”。也有人认为对健康和环境有危害的化学品统称为“有害化学品”,且英文使用hazardouschemicals表示。

虽然这些意见在学术讨论上无可非议,但是从国际化学品健全管理法律定义、联合国关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官方文书、主要发达国家化学品管理立法定义以及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法规规定和实施化学品健全管理上考虑,有必要对上述“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术语给予有法律界定依据、清晰的专业解释。

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对具有某些严重危险(害)特性化学品的一个法律术语称谓。

联合国相关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涉及危险化学品表述的正式文书以及联合国关于化学品国际公约文书,如《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公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履行事先知情同意的鹿特丹公约(鹿特丹公约)》以及《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紫皮书中,一直在使用危险化学品(英文hazardouschemicals)术语,并作出过清晰界定说明。

例如,在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职业安全与健康信息中心(ILO/CIS)和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IPCS)年出版的《化学品安全培训模式》中,将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定义为“系指具有以下性质的化学品:

(1)经急性、重复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健康风险的极高毒性或毒性、有害性、腐蚀性、刺激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能引起非遗传的出生缺陷以及致敏性;

(2)燃烧和爆炸危险性,包括爆炸性、氧化性、极易燃、高度易燃或易燃性;

(3)危害环境特性,包括对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

国际劳工组织年发布的《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公约)及其号建议书》中将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定义为是指根据本公约第6条被分类为危险的或者有适当资料表明其为危险的任何化学品。

这些危险化学品具有的特性包括:

(1)毒性,包括对人体各部位的急性或慢性健康效应;

(2)化学或物理危险性,包括易燃、爆炸性、氧化性和危险反应性;

(3)腐蚀性和刺激性;

(4)过敏和致敏效应;

(5)致癌效应;

(6)致畸和致突变效应;

(7)生殖系统效应。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通过的《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履行事先知情同意的鹿特丹公约》文书的正式中文版中,使用“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而不称之为“有害化学品”。

在《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文书的正式中文版中也使用“危险废物(hazardouswastes),也不称之为“有害废物”。

鉴于各国化学品危险(害)性分类和标签管理不一致,影响到化学品健全管理和国际贸易,年联合国制定并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以后,国际上已统一规范了化学品危险(害)性分类标准。

目前GHS紫皮书(第7修订版,)将化学品危险性分类为29个危险(害)种类(hazardclass),99个危险类别(hazardcategory),即物理危险(17个危险种类)、健康危害(10个危害种类)和环境危害(2个危害种类)。世界各国都必须按照GHS分类国际标准来鉴别判定本国化学品的危险(害)性。

按照联合国GHS紫皮书的规定,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国情、管理能力和需求,从联合国GHS化学品危险性分类规定的29个危险种类/类别中,采用“积木块方法”原则,选取全部或者其中一部分危险性类别及其分类标准,作为本国“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来界定危险化学品的范围。

“危险化学品(英文:hazardouschemicals)”术语不仅被联合国发布正式文书采用,在世界各国化学品立法和标准修订中也都直接使用。

例如,在联合国推行GHS以后,年欧盟颁布了《化学物质和混合物分类、标签和包装条例(CLP条例)》,将年《关于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第7次修订)》中曾使用的危险物质的英文(dangeroussubstances)正式改为“hazardoussubstances”,并参照GHS分类标准修订原来危险物质分类标准,将符合欧盟《CLP条例》采纳的物理危险、健康危害或环境危害分类标准的物质作为危险物质管理。

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都相继采纳接受联合国GHS制度,对本国化学品法规和分类标准进行修订,并确认本国危险化学品的定义范围。

例如,新西兰年修订颁布的《危险物质和新生物法(theHazardousSubstancesandNewOrganismsAct(HSNO)》将危险物质(hazardoussubstance)定义为“本法所称危险物质是指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固有危险特性:爆炸性、易燃性、氧化性、人类急性毒性或慢性毒性、腐蚀性、生态毒性以及与空气或水接触会产生一种或多种上述危险性,且其浓度超过依据本法规定特定阈值的任何物质”。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年5月修订颁布了《危险性公示国家标准(theHazardCommunicationStandard)》,采纳了GHS相关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分类标准,而将水生毒性等环境危害分类标准采纳权留给主管部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处理。

由于目前EPA尚未颁布符合GHS环境危害分类标准,修订后危险性公示标准中危险化学品的定义由原来的“是指具有物理危险或者健康危害的化学品”修改为“是指分类为物理危险或健康危害、单纯窒息剂、可燃粉尘、发火气体或者未分类的其他危害化学品”,增加了“未分类的其他危害化学品”。

在实施GHS以前,我国依据原《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号)》和相关国家标准,一直参照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规章范本》的规定,将危险化学品划为8类,即:爆炸品、压缩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有毒物质、腐蚀品等8项分类,并编制《危险化学品名录(年版)》。

从年开始,我国在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和标签上全面采纳了联合国GHS分类制度体系,并制修订了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系列国家标准。年国务院发布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号令》,将危险化学品定义修改调整为“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的危险(害)性涵盖了物理危险、健康和环境危害。

年2月27日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等国务院10部门联合发布了《危险化学品目录(版)》。在该《危险化学品目录》制修订中,研究明确了我国“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即:

根据我国颁布的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系列国家标准,从联合国GHS(第4修订版)化学品危险性分类规定的28个危险种类的95个危险类别中,选取了其中危险性较大的81个类别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确定原则。符合上述81个危险类别标准的化学品在我国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其余14个危害性较低类别的化学品不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

我国颁布的危险化学品相关国家标准中,“危险化学品”的英文翻译也使用“hazardousChemicals”表述,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等。因此,在我国使用危险化学品的术语称谓及其英文表述(英文:hazardousChemicals),既符合国际化学品管理法规规范,也符合我国危险化学品的法律定义。

综上所述,联合国相关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表述化学品固有危险(害)性的正式法律文书中一直采用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术语,其规范的中文译文为“危险化学品”,而不应当是“有害化学品”。

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在进行化学品管理国际交流活动中,建议将我国“危险化学品”术语概念翻译成英文时,宜使用“hazardouschemicals”,而将“有害化学品”翻译为“harmfulchemicals”,以便与国际化学品管理规范相接轨,避免国际交流中的出现误读误解。

二、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化学品的术语定义诠释及其判定标准

1、有毒/害化学品术语定义诠释

长期以来,“有毒化学品(toxicchemicals)”和“有害化学品(harmfulchemicals)”术语是对具有特定危险(害)特性化学品的俗称,国际上并没有统一公认的术语定义界定。美国年颁布了《有毒物质控制法(TSCA)》,在其立法术语定义中也没有对有毒化学品做出司法定义解释。

此外,美国颁布的其他相关立法,如《应急计划与公众知情权法(年)》建立了“有毒物质释放清单报告制度(TRI)”。对于报告清单所列“有毒化学品”应当具有哪些健康和环境危害,该法做出了如下界定:“如果环境保护局长根据自己的判断有充分证据确定,一种化学品已知造成或可合理预计造成人类下列健康效应:

(1)致癌或致畸效应;或

(2)严重不可逆的生殖功能失常,神经紊乱,或可遗传基因突变或者其他慢性健康效应;以及

(3)由于一种化学品的(i)毒性,(ii)环境毒性和持久性,(iii)环境毒性和生物蓄积潜力,已知会对环境造成或可合理预计造成显著的严重有害影响,环境保护局长可以将该化学品增补列入有毒物质释放报告清单中。[1]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IOSH)曾对有毒物质(Toxicsubstances)做出如下解释,是指业已证明:

——通过作业场所中的任何途径接触可能危害人类生命;

——造成短期或长期疾病或身体伤害;对健康造成有害影响;

——在人和实验动物机体上诱发癌症或其它肿瘤作用;

——引起人和实验动物母体后代性格的可遗传变化;或

——造成发育中的人或实验动物的胚胎出现身体缺陷的物质。

在欧盟国家,原欧共体理事会年颁布的《关于统一危险物质的分类、包装和标签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指令(67//EEC)的第7次修正令(92/32/EEC)》中,将危险物质定义为“具有爆炸、易燃、氧化性、剧毒(verytoxic)、有毒(toxic)、有害(harmful)、致癌、致突变和生殖毒性以及环境危险(substanceswhicharedangeroustotheenvironment)等15类危险(害)特性的化学物质。

其中,有毒物质(toxicsubstance)是指当吸入、经口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少量时,可能引起死亡或对健康产生急性或慢性损害的物质。

有害物质(harmfulsubstance)是指当吸入、经口摄入或经皮肤吸收时,可能引起死亡或对健康产生急性或慢性损害的物质。

环境危险(害)物质(substanceswhicharedangeroustotheenvironment)是指如果它们进入环境会对或可能对一种或多种环境介质造成即时的或延迟危害的物质。

此外,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规章范本(TDG)》中将“有毒物质(Toxicsubstances)”定义为:“在经口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或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IUPAC)出版的《毒理学使用的术语汇编(第2版,年)》中,将有害物质(harmfulsubstance)定义为:“系指在与一种生物机体暴露接触后,在接触时或者接触以后会对其今世后代的生命造成健康不良或不利效应的物质”。[2]

从上述美国、欧盟等立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有毒物质(toxicsubstance)和有害物质(harmfulsubstance)均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其区别只是在摄入暴露剂量上。有毒物质只要接触“少量”就会造成伤害;而有害物质则没有强调暴露接触剂量。

而“环境危害物质”则是指对环境造成急性和慢性危害的化学品。环境危害物质也可以使用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加以表述并界定其危害严重程度。

2、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分类判定标准及其危害说明

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关于健康和环境危害分类标准已经将有毒物质(toxicsubstance)和有害物质(harmfulsubstance)包括在其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范畴之内。

其中具有急性毒性的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被纳入到健康危害的急性毒性范围之内。具有其他健康危害的物质,如:皮肤刺激/腐蚀性;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皮肤或呼吸过敏;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特定靶器官毒性以及吸入危害等则直接按其健康危害种类分类和称谓。

对于危害水生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按照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或者慢性毒性分类和称谓。这一点可以从GHS分类标准及其规定的标签要素的危害说明(HazardStatements)加以证明。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3]。

表1急性毒性健康危害分类标准

危害水生环境物质的水生急性毒性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

表2危害水生环境物质的水生急性毒性分类标准

此外,GHS对各类危险物质规定了统一的标签要素,包括象形图、信号词、危害说明和防范说明术语。GHS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标签要素比较见图1。

图1GHS对有毒/有害物质健康和环境危害标签要素比较

从图1可见,健康危害的急性毒性中,有毒物质或者有害物质根据其对哺乳动物急性毒性的大小被划分为五个危害类别(类别1至类别5),相应的危害说明术语分别使用“致命”、“致命”、“有毒”、“有害”和“可能有害”来表述其危害严重程度等级。

在环境危害中,有毒物质或者有害物质根据其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的大小被划分为3个危害类别(类别1至类别3),相应的危害说明术语分别使用“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verytoxictoaquaticlife)”、“对水生生物有毒(toxictoaquaticlife)”和“对水生生物有害(harmfultoaquaticlife)”来表述其危害严重程度等级。这清楚地显示出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毒性危害严重程度上的差异。

此外,多年来出于化学品公共安全管理的需要,我国一直对“剧毒化学品(acutelytoxicchemicals)”实施非常严格的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许可管理制度。在我国,剧毒化学品被定义为“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以及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在年发布《危险化学品目录(年版)》时,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等主管部门修订了剧毒化学品范围和判定标准。在剧毒化学品定义中增加了“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的剧烈毒性判定标准值界限为:急性毒性类别1,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大鼠实验,经口LD50≤5mg/kg,经皮LD50≤50mg/kg,吸入(4h)LC50≤ml/m3(气体)或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

经皮LD50的实验数据,也可使用兔实验数据。

与原《剧毒化学品目录》(年版)》相比,对判定界限做了较大调整(见表3)。

表3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变化对比

对于某些不满足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但是根据有关部门提出的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同时具有较高急性毒性(符合GHS急性毒性,类别2)的化学品,经过上述主管部门协商同意后纳入剧毒化学品管理。

《危险化学品目录(版)》中剧毒化学品条目调整为种,比《剧毒化学品目录》(年版)减少了种。

3、危险化学品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相互关系

如上所述,按照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危险化学品定义解释以及GHS关于健康和环境危害分类标准,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已经被包括在危险化学品范畴之内。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号令)》,应急管理部等国务院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危险化学品目录(年版)》中,列出了需要实施安全生产等行政许可的种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年版)》中化学品的危险性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危险化学品目录(年版)》中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统计[4]

从表4可见,列入该目录中的种危险化学品中,同时具有物理危险、健康和环境危害三种危险的化学品有种,占总数的10.0%。

只具有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的化学品种,占总数的24.7%;

只具有物理危险和健康危害的化学品为种,占总数14.9%;

只具有物理危险和环境危害的化学品有83种,占总数的2.93%。

仅具有物理危险或者健康危害或者环境危害三种危险之一的化学品分别有种、种和77种。

而各类具有健康和环境危害的危险化学品合计种,占目录中危险化学品总数的77.3%。

上述数据表明,无论这些危险化学品同时具有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三种危险性,还是只具有物理危险或健康危害或环境危害三种危险性的两种危险或者三种危险之一,只要其符合我国法规采纳的GHS分类标准和危险(害)积木块,都属于法定的危险化学品。

表4的统计数据也进一步验证说明了危险化学品和有毒/有害化学品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USEPA.EmergencyPlanningandCommunityRighttoKnowAct(EPCRA),Section,[-6-30],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zs/659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