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剑破敌第二章对越作战中的侦察英雄们

战甲因为执着所以专业

军品单兵装备通勤户外警务实战

官方微博:战甲装研菌

序言: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人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

关于战争,有很多故事,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有流传下来的事迹,其实还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倒在了战场上。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牺牲的话,他们现在应该也已经到了当爷爷的年纪,他们可能牵着小孙子的手走在路上,就像你在大街上见到的无数老头子一样,他们偶尔也会在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眼睛合上,一切开始渐次闪回——平淡幸福的一生,和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凯旋,雨林,炮火,子弹灼烧肉体的气味,壮行宴上的茅台,参军时的大红花,参军前的懵懂岁月.........但,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倒在了雨林中,那些闪回的记忆渐渐消弭,那个坐在沙发上的老头子也逐渐淡去,变成了一座沉默的墓碑,旁边,是更多的墓碑,遍布在青山翠柏中。

希望各位读者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可以明白,牺牲远非一句负重前行就可以概括,年轻人们献出的不只有生命,他们数十年的喜怒哀乐,也一并奉上了。我愿各位热爱这些可爱的战士,而不是热爱战争本身。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要开始讲了,你准备好了吗?

八十年代,理想的年代,苏醒的年代。

整个国家渐渐轻松了起来,挺起脊背,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重压中舒展出一口气。朝气又慢慢注入到每个年轻人的脸上,他们开始读起诗歌,留起了长发,邓丽君和崔健的歌曲拨动着每个人心里的那根弦,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又开始出版了,大学的课堂里坐着年龄相差二十岁的学生们,连在摆摊卖盗版磁带的小倒爷们都欢欣鼓舞着。整个社会,朝着那个光明的去处,急促地奔跑起来。

(国内的经济已经走上快车道)

同一时间,同样的另一群年轻人们,集结到了云南边境,他们来自边疆,来自中原,来自东部沿海城市,来自五湖四海,身上的军装还带着驻地的青草味道。荷枪实弹的年轻人们接到命令,来到了这里。

第一幕

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

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发起。6时45分,骤然一声炮响,引发万声惊雷。

总攻开始了。

一开始是双方的炮攻战。千百门大炮昂首齐吼,天在摇,地在颤,比地震厉害百倍,强烈的震动让人站不住脚。带着火尾巴的火箭弹,像流星一样带着哨声呼啸而过,落在地上,火焰在升腾,整个暗夜变成了一片深红色。

战争,这就是战争!

(等待出击的62式坦克,坦克上搭载着步兵)

按照既定作战计划,西线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是以第13军、第14军沿宽大正面的红河两岸发动突击,向西扫荡越军在坝洒、谷柳、岳山、谷珊设置的防御体系,向东拔除拔坡、班老、发隆、孟康的越军侵略据点,夺取老街、柑塘两地,歼灭越军师,相继歼灭A师;同时以第11军攻击越南莱州省封土地区,歼灭浅近纵深越军,牵制越军A师东援,并继续前出。

(年2月17日凌晨,中国坦克越过红河攻入越南老街省)

2月16日21时

又是一个暗沉沉的夜晚,大雨从天而降,将两岸的泥土裹挟而下,流入江中,月黑风高,可以动手了。

主攻红河西岸的我第13军各部队准备就绪,几万人马悄无声息地迅速运动到红河边,对岸的越军毫无察觉。夜色中,这一整支大军都沉默着,雨水冲刷着他们手里的枪,他们身后的坦克,他们的渡河器材,他们在等待一个命令。

命令下来了!

整支部队立刻行动起来,冲锋舟、橡皮舟从七个渡口出发,静静地渗透过红河。十个小时后时,4个步兵团、3个加强步兵营和1个边防连的一万两千大军已经站在了红河对岸。过河部队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控制了要点,掩护后续部队架设浮桥,引导坦克、车辆过河,一道浮桥渐渐在河上架设起来,浩浩荡荡的部队驶上了桥。天色将明,越军发现了红河上驶过来的坦克时惊呆了,越军营房内鸡飞狗跳,试图组织抵抗,但为时已晚。

此时,第13军的穿插部队已迅速驶向越军纵深地区,开始狂飙突进,各先头过河部队也开始了围歼越军防御前沿支撑点的战斗,猛烈的枪炮声在红河岸边回响。

(正在通过浮桥的62式坦克)

第13军39师团受领了渡过红河向敌纵深穿插的任务。团3营7连一排被指定为团尖兵排,上级还给他们多配备重机枪1挺、40火箭筒2具。

2月17日2时,一排已经站到了冯五寨渡口,他们看了看河对岸,那里在黑暗里藏着的,就是越军了。

稍后,他们成功偷渡红河,进入越方境内。

凌晨5时30分,一排从朗忠东北约余米处进入坝谷公路。按照任务分配,一班担任排尖兵班,被编成3个战斗小组。其中,第一组与排长和40火箭筒手位于公路左侧,第二组、第三组位于右侧。三个小组相互间隔约10米,以第二组为箭头,组成前三角战斗队,沿坝谷公路向龙金方向搜索前进。

凌晨的热带雨林,雨雾缭绕。越南山区,草深林密,芭茅草、飞机草高达一两米高。一班三个战斗小组悄悄推进至高地西南侧约米处,目前为止,一切都很正常。

突然,公路右侧的一栋独立草房内猝然吐出火舌。排长大喊:“全体卧倒隐蔽!”

(大家能想象到排长的语气吧?)

他趴在地上翻滚躲避着敌军逼近的子弹,一边对着一班副喊:“一班副,带第三战斗小组利用地形从右翼接近敌人!”

一班副和第三战斗小组迅速从射击死角向敌军位置逼近。当接近草房时,一班副没有立刻冲进去,而是掏出一枚手榴弹,奋力投向草房,“嘭”!手榴弹的爆炸产生了巨大的烟火,他举起枪迅速突入草房内。草房内的一名越军慌乱之下把枪一扔就准备逃跑,草房外的一班第三战斗小组两名战士将他直接放倒,当场俘获。几乎与此同时,负责警戒的第二战斗小组报告,发现有三名持枪越军沿公路向这边走来,并不时以手电筒照射。一班隐蔽不动,三名越军浑然不觉,越走越近,直到离我军只有十米时——排长打响了第一枪,一班战士集火射击,密集的枪声震动着所有人的耳膜,在硝烟散去后,三名越军满身枪眼地躺倒在地。

(对越及两山轮战期间我军都捕获了为数不少的越军)

时间已经耽搁很久了,为迅速完成穿插任务,排长重新调整了部署:“二班为尖兵班,一班占领公路左侧有利地形,掩护全排继续前进,行动!”

7时10分,一排进至高地西南侧约米处时,接到上级“停止前进,原地休息吃干粮,等待后续部队”的命令。排长传达原地休息命令后,开始做出战斗安排:“二班在公路左侧、三班在右侧、一班在后呈后三角队形,占领有利地形原地警戒、修整;重机枪占领公路左侧小高地的发射阵地,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大家开始部署。

雨林里的雾气浓重得令人烦闷,遮蔽着一切,在这个鬼地方,什么都看不清。

(越南当地卑湿水热,浓雾干扰视度的情况很常见)

警戒组传来消息:“听到前方有汽车声音。”

排长示意全排准备战斗,战士们耐心等着,等待洪水撞上堤坝

一分钟后,一辆卡车冲破浓雾,向一排飞驰而来。当卡车开到二班警戒组前约20米时,二班副大吼:“打!”二班冲锋枪、机枪同时打响,驾驶室内响彻子弹撕裂铁皮的叮当声,两名越军当场被打死,驾驶员也被击伤,他强撑着加快车速,试图逃脱

全排立刻向卡车集火,但射击效果和视度一样糟糕。越军驾驶员顶着火力仍驾驶卡车向三班高速驶去,货箱内的越军也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向四周盲目射击,越军要跑了!

三班副吴立春立刻跳出隐蔽位置,迎头奔向越军卡车,浓雾里一片模糊,子弹的穿梭声此起彼伏,他沿着路飞速奔跑着,卡车轮廓越来越清晰,他一个急停跪地,打出一串连射,把越军驾驶员打成了筛子,成功了!

吴立春听到一声巨响——头部中弹了,他浑身的力气在一瞬间被抽走,慢慢倒地,看着卡车的车轮越来越近...................直至壮烈牺牲

越军驾驶员被击毙后,车辆缓慢地停下来。车上残余的越军绝望地跳车逃跑,子弹从四面八方打过来,洞穿了整个车厢,卡车里鲜血迸射,最终只有四名越军跳下车。其中,一名越军刚落地就被当场击毙。一名越军跳下车后躲过密集的弹雨,匍匐前进,爬到右侧草丛里,另外两名越军跳下来后立刻以汽车后轮胎为依托进行射击。一班长喊:“特等射手,把草丛里的越军打掉!”一班内的特等射手举起56式半自动步枪向草丛里越军匍匐的地方连开四枪,将其击毙。

此时,车上那些受伤的越军仍在继续开火和投弹。排长示意向车厢内投弹,清剿残敌,三名战士向敌车箱连续投出五枚手榴弹,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汽车被炸得几近散架,越军全死了。

战斗中,三班机枪射手杨春林右臂负伤,正准备继续向隐蔽于汽车后轮胎处的两名越军射击,越军探出枪,打穿了他的胸部,杨春林眼前一黑,用尽全力扣动板机,将两名敌人击毙,随即合上了眼睛。

战斗进行7分钟后,一排将该股越军全部击毙。

以下是《陆军第13集团军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战例选编》中的记录:

当日5时30分至7时30分,1排先后两次与越军遭遇,均以坚定正确的指挥,勇猛顽强的战斗,取得了速战速决全歼敌人的胜利。共毙敌30名,俘敌1名。击毁军车1辆,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9支、自动步枪6支、半自动步枪9支、手枪2支、匕首3把、各种枪弹发、手榴弹80余枚。战斗中,1排共有2人牺牲、3人负伤。

值得一提的是,1排在平时训练中,练兵的积极性很高。排长对训练要求严格。特别是临战训练中,针对战斗中可能执行的任务、敌情和地形,1排着重训练了遭遇、攻坚、阻击和穿插等战术课目。所以在第一次遭遇战斗中,1排做到了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敌开火,以迅速勇猛的战斗动作全歼敌人。第二次遭遇战斗中,1排仅以7分钟便解决战斗,全歼越军黄连山省队团约一个排27人。

向前辈们致敬!

第二幕

“在高原上,在戈壁中,

 飞翔,飞翔,飞翔,

到海岛上,到密林中,

 象一把尖刀直插敌后,

我们的威名是空降兵,

 黄继光精神代代相传,

战场上杀敌再立新功。”

——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军歌》

(空降兵第15军是我军的王牌部队了,若干年来战斗力始终强悍)

第二幕的主角是第七侦察大队,由空军空降兵第15军负责组建。

背景介绍:年6月28日,第七侦察大队二中队的三十三名指战员,在典朗东南地区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伏击捕俘战斗。生俘越孟康县大队一营二连上等兵2名,缴获苏式冲锋枪2支、匕首2把、子弹54发、手雷1枚、越币盾。我未放一枪一弹,无一伤亡。通过审俘,查明了孟康县大队编制、装备、兵力部署等重要情况。

典朗位于越南孟康县新马街东北,距国境线0.6公里。该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山高岭峻,陡崖较多,高差达余米。以斋河为界,以西为越方。斋河宽40余米,水深1—2.5米,水流湍急。

我军通过前期侦察发现,花西盼驻有越军一个营,高地为越军的前沿哨所,他们活动猖獗,经常派小股兵力从典朗东南小路经1号界渗入我国境进行侦察袭扰。为了维护边境地区安全,也为了进一步查明该地区敌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给敌人的嚣张气焰滋泡尿,我军决心在1号界地区展开捕俘行动。

5月20日,第七侦察大队分别在.5高地、高地开设了基本观察所。5月26日,三个小组出动,对地形、民情、敌情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并先后组织了15次抵近侦察。

经过侦察情报得知,典朗至仑山悬崖下有一条小路,第七侦察大队做出总结——每天6时至11时、17时至19时,常有2至6名带枪越军下山,且边行进、边观察搜索,警惕性很高。有时越军也化装成边民,进入我国境埋设地雷、抢劫民财。通过一个多月的不间断侦察,第七侦察大队查明了新马街地区越军前沿部署、阵地编成、地雷布设和地形等情况。

6月9日,根据掌握的情况,第七侦察大队研究制定了伏击捕俘方案:组织一个侦察群,并使用中队长马振祥研制的“鬼子懵”(用黑色火药制成的烟火发射器),在典朗东南地区设伏,尽力争取执行一次无声行动。

(当时我军各侦察大队的装备还是很超前的)

根据作战安排,侦察群编为4个组:

分队长项旭平带9人,携带64式微声冲锋枪6支、56-1冲锋枪4支、电台1部、对讲机4部,组成捕俘组,在典朗东南米处敌必经小路设伏,捕捉俘虏;

副队长张海利、军医刘英杰等5人、携带67式微声手枪1支、56-1冲锋枪4支、电台1部,组成救护组,配置在1号界碑南侧,随时准备前出,抢救伤俘、伤员;

参谋朱海平带11人,携带79式轻型冲锋枪4支、56-1冲锋枪8支、电台、10瓦单边带电台各1部,组成接应组,配置在岩龙山东南米处,随时准备支援、接应捕俘组的行动;

队长马振祥、副教导员曹志振等6人,携带手枪1支、56-1冲锋枪4支、56机枪1挺、电台、10瓦单边带电台各1部,组成指挥、掩护组,配置在1号界北侧,指挥和掩护侦察群的行动。

(64微冲和85微冲外观上很接近)

方案确定后,第七侦察大队做出了安排,派出少数人员继续在1号界地区实施不间断观察,掌握越军情况。其余侦察队按战斗编组,在驻地附近选择了与作战地区相似的地形,携带与作战相同的装备,演练了捕俘行动中的六大要素——走、藏、打、抓、联、撤,并挑选出5名假设敌,按预想情况进行了反复多变的对抗演练。还重点进行了捕俘手与“鬼子懵”的协同动作训练。经战斗动员和侦察队领导多次检查验收,确保了敌情明、地形明、任务明、打法明、协同动作和联络信、记号明。

6月27日20时30分

侦察队从田湾出发了。按接应组、指挥掩护组、捕俘组、救护组的顺序,沿凉水井西侧、岩龙山于24时整进至1号界。

侦察队长召集各组长、捕俘人员在现场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及协同动作,副教导员曹志振进行了简短动员。

28日1时30分,指挥掩护组进入预定位置,掩护捕俘组渡河。十五分钟后,捕俘组副组长王会显、孙士杰拉着绳子首先渡过斋河、并进行了搜索,无异常情况后发出了渡河信号。

2时10分,出境人员抓着绳子顺利渡过斋河。尔后交替掩护,沿边民走过的小路绕过雷区,于4时35分到达伏击位置。因地势较低不便观察,组长项旭平当机立断将伏击区向北移动米、并组织对周围进行了搜索,明确了每个捕俘手的位置。为避免留下痕迹,战士王献光、田荣宽赤脚设置好“鬼子懵”。组长项旭平逐人检查隐蔽程度、并扶起被踩倒的茅草,确认万无一失后才进入指挥位置。

(捕俘时少不得翻山越岭)

5时,侦察队全部潜伏完毕。

6时30分,指挥组发现从山崖口小路下来一人,经过观察,没有军服与武器,指挥组及时通报了捕俘组,并示意隐蔽待机。突击队员们经过仔细观察,确认对方的平民身份,选择放他过去。

7时50分、8时20分,又从该小路下来两批共十二人,经过确认,都是种地的越民,又将其放过。

9时25分,一名带着小孩的妇女走过伏击区,捕俘组沉住气,选择了继续隐蔽,这名越南妇女带着孩子前前后后在伏击区逗留了十多分钟,好在终于走了。

10时10分,从小路上走下来两个人,突击队员们远远望去,一人戴着单军帽、穿着便服,一人戴着盔式军帽、穿着军用衬衣。队员们一阵激动——好啊,该开工了!之后又进一步确认,两人都携带了冲锋枪,前一名越军边走边搜索观察。

消息立刻从指挥组传到了捕俘组,接到命令后,捕俘组立刻做好战斗准备。

走在前面的一名越军直愣愣地往前走,一直走到距伏击区警戒位置只有五米远,突然原地停下。他隐约感觉到气氛不对,帽檐下的脸突然冒出了紧张的汗水。他停留在那里,观察了约三分钟,拉过枪“哗啦”一声将子弹上膛,手指搭在板机上,端枪搜索前进,后一名越军感受到了同伴的异样,收起了稀稀拉拉的态度,侧挎着枪,跟前一名越军一道前进。

慢慢的,越军进入我伏击圈,前一名越军端枪缓慢行走,来到了三号捕俘手身边,三号捕俘手蓄势待发。

中队长马振祥示意:“执行03号方案”(只抓不打)。

捕俘组长发出捕俘信号,捕俘手王献光按下“鬼子懵”闸刀开关,“嘭”!火光骤闪、浓烟腾起,当即将前一名越军击中。

(伏击捕俘训练逼真得堪比实战——原第十五侦察大队成员线云强摄于年,图片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王献光从地上弹起来,由后抱膝扑倒一名越军,“啊!”越军惊慌地叫着扣动扳机,在这电光火石间,捕俘手李军学抓住越军枪管向左上猛推——“砰砰砰砰砰砰砰砰”,八发子弹擦着两名捕俘手的头顶飞上半空,两人甚至能感受到子弹出膛时的热浪。越军拼命的挣扎,捕俘手秦喜凤也猛扑过来准备按住他,但这名越军求生欲极其强烈,居然与三名捕俘手一起滚下山坡,摔得七荤八素的秦喜凤还没完全爬起来就跳到越军身边,越军刚要爬起来,他按住越军头部往地上狠狠一盖,王献光、李军学也抓住越军胡乱挥舞的双臂,组长项旭平顺着山坡飞奔下来,抢下越军的枪,抡圆了对着越军的腰部使出浑身力气狠打三下,越军当场失去战斗力,被制服带走。

后一名越军在“鬼子懵”发射后拔腿就跑,边跑边打开枪支保险准备来个鱼死网破。捕俘手张金勇突然跳出来,右手抓住枪的护木,左手砸开越军开保险的手,就势将越军按倒。越军倒地后枪支没有脱手,仍企图打开保险,张金勇立即一脚踩下去,踩住保险卡不让越军得逞。捕俘手胡明春扑上来使出一招“贯耳锁喉”制服越军,张金勇趁机下了越军的枪,这名越军仍然在地上扭动着意图反抗,胡明春举起微冲在越军头部猛砸数下。接着在孙士杰、田荣宽两人协同下将越军制服。

整个行动从发出信号至搜身上铐、撤离伏击区耗时3分钟。捕俘信号发出后,接应组、救护组即前出接应。按照分工,捕俘组六人押俘回撤,四人负责消除痕迹、断后掩护。

(正在冲锋中的我军士兵)

两名越军哼哼哈哈不肯走,突击队员立刻用越语表明情况:“Chúngt?ilàQuangi?iphóngNhandanTrungQu?c,Chúngt?is???mb?ocu?cs?ngc?ac?antoàn.(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两人见反抗无用,只能停止挣扎。

10时35分,救护组与捕俘组会合、并协助捕俘组押带俘虏。

11时整撤至我国境内。

17时30分,顺利回到田湾,

29日1时25分,侦察队全员无伤亡返回驻地。

据资料记载:

第七侦察大队,由空军空降兵第15军负责组建,编制员额人。

下辖:

侦察1中队,人(第43师侦察连);

侦察2中队,人(第44师侦察连);

侦察3中队,人(第45师侦察连)。

第七侦察大队轮战时间为年3月25日至年5月28日,是两山轮战期间第二批上战场的侦察大队。共组织侦察作战次;俘敌5名、毙敌名;摧毁火炮2门、驻兵房24栋、电台1台、高射机枪5挺、观察所1个;缴获部分军用物资。

轮战期间,第七侦察大队共有10人负伤,6人牺牲。

向前辈们致敬!

第三幕

“高地,位于中越边境2段5号界碑南侧,距国境线实地距离7公里。该高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米。高地由北向南分别为越军1、2、3号阵地。边境骑线点高地与高地之间有4道山梁和4条深沟相隔,最大比高近米,坡度在75°以上。除大、小青山为林地外,其它地区均被2米以上的茅草覆盖,植被茂密,通行困难。”

(我军捕俘组)

第十侦察大队组织了前期调查、观察活动,获悉高地是越军宣传的“模范阵地”,有越军1个连的兵力驻守。根据侦察情报,第十侦察大队得出结论:高地正面构筑了两个加强排的防御阵地,工事完备,暗火力点密布,在前沿2公里的纵深内和防御间隙地不规则地布设有大量防步兵地雷。各防御阵地和高地斜面均有驻兵房,堑壕、交通壕纵横交错,防守十分严密。该高地后面南新垭口驻有越军1个连,右翼各高地亦有较多的正规军和公安屯驻守,随时可增援高地守敌。年12月至年1月,越军一线防守部队陆续换防后,高地增加了兵力,不断加修工事,人员活动频繁,夜间经常派出小股兵力偷袭我前沿防御阵地、民兵哨所和观察所。经过一番调查,第十侦察大队还掌握,在高地西侧米处半坡有一眼水泉,该敌每天派人沿小路到水泉取水,形成一定规律。

第十侦察大队决定由侦察二连组织渗透分队,渗入高地地区,执行侦察捕俘任务。

战斗目标:查明该地区越军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火力配系、地形、道路等情况,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侦察二连受领任务后,总结出该次任务的四大特点:当面敌情、地形复杂,渗透距离远,雷情大,任务艰巨。二连充分进行了作战准备。首先组织观察行动,分别在高地和罗家坪大山建立了两个前线观察点,时刻监视敌人行动,进一步观察敌人的活动规律。在该连蹲点的副大队长也带领连队干部骨干在不同地点勘察地形,抵近侦察,反复印证敌军情报,从而较快地掌握了第一手作战资料。

根据此次行动的特点,侦察二连研究了战斗编组,将出击分队编为指挥组、捕俘组、火力组(共3个组)、接应组(共3个组)、炮兵支援组、破障组:

指挥组7人,由副大队长任组长;

捕俘组10人,由侦察2连连长任组长,携带冲锋枪、微声冲锋枪各5支;

火力1组8人,由侦察2连副连长任组长,携带82无坐力炮2门,重机枪1挺;

火力2组7人,由侦察2连4排长任组长,携带82无坐力炮1门、高射机枪1挺;

火力3组6人,由炮兵连副连长任组长,携带82无坐力炮2门;

炮火支援组37人,由炮兵参谋任组长,携带迫击炮6门;

接应1、2、3组共40人,由侦察2连指导员负责;

破障组工兵8人,由侦察2连副指导员任组长,携带冲锋枪8支和探雷器材。

同时,侦察二连研究确定了兵力部署、协同动作、通信联络、情况处置和战斗保障等问题。

为提高作战适应能力,侦察二连采取按任务分火器,按区域分内容,先分组后综合,先沙盘后现地的方法,用九天时间进行了模拟训练,使参战人员了解敌情地形、方案任务、协同打法。

(战斗间隙,我军战士把营区装扮的似花园,每个人都热爱着自然与生命,他们用娱乐和音乐打发寂静时光,因为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下一场战斗是否能活着回到这里,年/线云强摄)

年3月5日12时30分

指挥组带领破障组、接应组、炮火支援组从驻地出发。

13时,侦察二连在高地建立指挥所,炮火支援组在高地东南侧山谷占领发射阵地,破障组从高地西侧鞍部出境,经倒木杆,向高地开辟通路。火力组、接应组实施跟进掩护,做好前出接应的准备。破障分队昼伏夜出,经过九昼夜的努力,于3月14日20时,完成了至高地西南侧米大青山山顶及其西侧我预定炮阵地、人员活动区的道路开辟任务,共排除4个国家制造的8种类型的防步兵地雷24枚。此后,接应1组在大青山、接应2组在高地、接应3组在高地占领指定位置,掩护破障组继续向水泉方向开辟通路。

3月16日19时30分,通路开至高地西侧水泉附近,排除地雷15枚,接应1、2、3组分别推进至大青山北侧、倒木杆北侧无名高地和高地西南侧无名高地,掩护捕俘组隐蔽进入伏击区。破障组、捕俘组原地短暂休整后,开始对水泉西南侧设伏位置进行搜排。

17日19时40分

高地上走下来三名越军,沿着小路向水泉方向走动。越南地界草高林密,视野不好,二连并没有发现敌人。三名越军在路上走着,似乎听到排地雷发出的响声,发觉情况不对后立刻举起枪就鸣枪示警,随即转身边喊边跑。这时,五十米外,破障组发现情况不对,我们暴露了!指挥组立即下令:“破障组、捕俘组,迅速撤至水泉北侧米处的一个自然溶洞内,隐蔽观察,严密注视敌人动向!”

在未发现越军异常反应后,指挥组决定:“原定在小路两侧的伏击捕俘,改为在靠近水泉的我方孤立山包两侧的有利地形上组织伏击,待敌在水泉取水时,相机捕俘。”

3月18日上午,越军活动正常,先后有十一人次走下阵地到水泉取水,因时机不成熟,侦察二连均未采取行动。当日12时,三名越军在水泉取水时,似乎发现了一些异常迹象,立刻回撤。半小时后,五名越军到该地区进行搜索,还是什么都没有找到。五个人脸上和身上都渗出大颗汗珠,但这跟越南的鬼天气没有关系。他们觉得一定有危险的事物在暗处目光如炬,但就是不知道在哪里。终于13时20分,他们紧急回撤。

指挥组判断,越军可能发现了通路痕迹,当即决定由捕俘转入破袭,并令各组做好战斗准备。

按协同计划,18日13时25分,我军的82无坐力炮对1、2、3号阵地的驻兵房、60迫击炮阵地、火力点、掩蔽部、观察所等目标进行直瞄射击,同时,迫击炮对1、2、3号阵地的前沿工事、阵地反斜面的驻兵点进行集中射击。此时,阵地上的越军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感觉到了被枪瞄准时那种芒刺在背的感觉,他们很惶恐。但惶恐是没有用的,一批炮弹撕裂空气当头砸下来,阵地当中直接炸得一片沸腾,热浪裹挟着冲击波在阵地内冲撞,营房在火舌中剧烈颤抖着,最终倒下,越军的九栋驻兵房、六个暗火力点、三门60迫击炮相继被毁,越军敌表面阵地和南新垭口驻兵点也被火力覆盖,一旁观察的二连突击队员对炮击达成的效果十分满意。

此时,瓜云爱北侧敌82迫击炮反应过来,开始实施反炮击,二连立即组织炮火对其进行炮击,成功压制,越军的两门82迫击炮直接被摧毁。在二连压制越军1、2、3号阵地和82迫击炮阵地时,发现5、6、7号阵地的敌人全部跑出来进行观望,便迅速组织迫击炮转移火力,对乌泱泱的一群吃瓜越军进突然射击,首群覆盖,越军的七栋驻兵房转眼飞上半空。射击中,炮火意外地打燃了驻兵房和工事周围的茅草,顿时大火四起,越军乱作一团。

战至14时47分,鉴于敌方大火向我方蔓延,捕俘组又有两名成员负伤,指挥组命令:“捕俘组和大青山附近的重火器分队迅速回撤,以避免强攻造成更大伤亡,接应组前出接应、抢救伤员。”

当二连的接应组前出接应时,越军开始向这边发射燃烧弹。燃烧弹瞬间点燃了指挥所及通路附近的茅草,时值6—7级大风,火舌攀上两米多高的茅草,迅速蔓延,数十平方公里的作战地区连成一片火海,卷起几丈高的烟火,浓烟蔽日,热浪奔腾,我们出不去了!

连长袁辉和副连长当即率本组及2、3接应组冲入火海奋力营救战友,当接应人员、伤员共46人后撤至高地南侧米无名高地溶洞内时,由于洞小人多,连长袁辉没有走进里面,而是选择站在洞口,坦然面对席卷而来的火浪,用身体为下属们挡住大火,直至被烧成重伤,昏倒在洞口。

此时,指导员张新奎带领的接应1组抬着两名伤员,拼命回撤,烟尘灼烧得肺部几乎要炸裂,他们觉得这条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体力一点点抽丝般流失,而火光将周遭的一切照亮,烟雾遮蔽了天空,将这里与外界隔离开来,此刻,只有火场内的这群人,与大火。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猩红的火苗,这里是修罗战场吗?

最终,全组人员在与烈火搏斗中全部壮烈牺牲。在抢救过程中,张新奎先后五次冲进大火,救出五名战士。他最后一次冲入火海,发现战士郭万福被火烧昏,用尽全力扑在郭万福身上,烈火猛然袭来,最后张新奎壮烈牺牲;

指导员牺牲了,排长张兴仁接替指挥,继续营救战友,在他搀扶最后一名伤员撤离时,火浪将他扑倒,最终壮烈牺牲;

军医陈梅华边抢救包扎伤员,边组织人员撤退,越军炮弹袭来,炸伤了他的头部和胸部,身上多处烧伤,最后由于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班长杨建平,先后十次冲入火海,抢救出十名战士,最后一次冲进火海后也壮烈牺牲。

因患痢疾卧病在床的副班长王勇,在得知战友被大火包围的消息后,奔跑了十一公里赶到阵地,三次冲进大火,救出两名战士,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人中”上还扎着一根银针。

他们最后,眼中所看到的,是那遮天蔽日的火..........

(不一样的时空,一样的英雄)

16时40分,指挥组组织所有力量前出接应。至18时,将伤员和烈士全部撤运回我境内。

战后,成都军区授予侦察2连“团结战斗模范连”的荣誉称号。中央军委授予指导员张新奎烈士“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的荣誉称号。

高地破袭战斗惨痛的失利是我军两山轮战期间侦察作战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共有二十名参战人员牺牲。

后续:高地破袭战斗两年后,第十五侦察大队侦察二连终于一雪前耻,在高地地区成功实施了一次伏击捕俘战斗。

第十侦察大队由兰州军区21军负责组建,编制员额人。下辖:

侦察一连,人(军直侦察连);

侦察二连,人(62师师直侦察连、62师团8连);

侦察三连,人(63师师直侦察连、63师团8连);

炮兵连,人(63师团1炮连);

特种连,61人(军工通防分队)

第十侦察大队轮战时间为年9月24日至年10月12日。共组织战斗18次;击毙、击伤敌名,俘敌7名;摧毁驻兵点25个、驻兵房59栋、防御阵地17个、暗火力点20个、火炮16门、重机枪1挺、观察所4个、弹药库2座、综合仓库1座、重要桥梁1座;排雷枚;缴获部分军用物资。

在对越防御作战时期(俗称“两山轮战”),由各军区组建的侦察大队先后赴南疆“轮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其中,第10侦察大队是防御作战时期伤亡最重大的侦察大队,在“轮战”的天中,共有5人负伤、21人牺牲。其中,仅年3月18日的高地破袭战斗一役就牺牲20人。

附:高地破袭战斗牺牲人员名单,希望大家记住这群在三十二年前的春天,就告别这个世界的年轻人——

一等功臣、大队指挥组正营职侦察参谋周俊峰

一等功臣、大队指挥组副营职工兵参谋张云江

一等功臣、中央军委授予“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的副营职指导员张新奎

一等功臣、军医陈梅华

一等功臣、排长张兴仁

一等功臣杨伯斌

一等功臣沈建平

一等功臣郭万福

一等功臣杨建平

一等功臣王勇

一等功臣孟永超

二等功臣霍建平

二等功臣贠明尚

二等功臣辛予锋

二等功臣李永强

二等功臣王树林

二等功臣金小军

二等功臣曹立旺

二等功臣薛治勇

二等功臣曹光荣

向前辈们致敬!

(经历某次九死一生的战斗后,站在凯旋门前的我军战士)

第四幕

年12月中旬,我方内线向第十二侦察大队特侦四连反映,在越境内距离边境线约15公里的大黑山阵地,约有1个排的越军驻守。每日9时至14时之间,均有越军下阵地打水,多则3人,少则1人,且多不携带武器。

获得该情报后,四连干部可谓如获至宝。此时,第十二侦察大队已进入老山战区执行侦察作战任务近三个月,不但战果寥寥,还付出牺牲一人、负伤九人的惨重代价,大队上下弥漫着郁闷、窒息的氛围,所有人心都沉着,急切希望向越军讨还那些所失去的。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上至负责四连方向的侦察大队副大队长李鹏、下到四连各排排长,都被一种激昂的情绪涌动着。

12月25日,副大队长李鹏带领侦察参谋傅平山、张玉珠进行了一次远距离勘察后,在未进行侦察核实、未对作战地域进行现地勘察的情况下,仅依靠内线提供的情报和一张作战区域地图,便于当日匆忙定下了行动决心,制定了一个粗略的袭击捕俘作战计划,行动代号。

12月26日,四连召开军事主管会议,研究确定了参战人员,进行了战斗编组,明确了各组的任务,预想了战斗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研究了打法,组织了协同动作,确定了捕俘的时机和方法。当日20时30分,指挥组下达命令:“各战斗小组人员,迅速集合进行战斗动员,明确任务后分头进行战斗准备。”

12月26日21时30分

在未请示侦察大队以及军区前指的情况下,出击分队在副大队长李鹏、特侦四连连长胡贵林和大队侦察参谋傅平山的带领下,从边防二连驻地乘卡车出发。

22时30分,出击分队乘车沿战备公路行至通路尽头山崖下,到达边防三连防御阵地后,全体参战人员在向导引领下,按火力组、捕俘组的序列穿越三连阵地,向伏击区徒步前进。

天黑,雾大,能见度极差,参战人员对地形也不熟悉,出击分队只得以背包带相连,由向导在前牵引前进,以防止人员迷失掉队。

出击分队全体跨过大黑山北侧小河后,开始沿“大湾沟”往前缓慢爬行,经过近三小时的艰难跋涉,于12月27日0时许到达敌大黑山阵地的间隙部。出击分队全体人员在此稍作休息后,副大队长李鹏对行动进行了简短的布置,由李鹏、傅平山带领捕俘组7人(携带64式微声冲锋枪2支、79式轻型冲锋枪2支、67式微声手枪2支,54式手枪1支、82手榴弹5枚)继续向纵深渗透,火力组就地占领有利位置,随时准备打击来援和追击的越军,对捕俘组进行火力支援。

4时30分

捕俘组到达距离越军大黑山阵地东侧约米的位置隐蔽待机。此时,天色已微明。向导向捕俘组指示了不远处相对独立的一座山峰,表示该山峰即为越军大黑山阵地。该阵地四周植被茂密,态势孤立突出,与我军阵地之间相隔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面向我方阵地的一侧为陡坡,植被较为稀少,越军将该区域用地雷全部封死。

(工作时的傅平山)

根据前期掌握的情报,大黑山阵地越军兵力为1个排。求战心切的一排长林江向李鹏建议直接袭击越军阵地。傅平山对此予以坚决否定,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此次行动已渗透进入越境内达十余公里,我军孤立乏援,应按照原定计划秘密接敌,保证顺利捕俘后安全返回。

傅平山的意见得到了李鹏的赞同。捕俘组在向导的带领下,继续向大黑山阵地秘密运动。

6时许,在向导的指引下,工兵排长李忠信沿大黑山山体左侧向右盘旋而上秘密开辟通路。沿开辟的通路行进约米时,李忠信发现了由山顶越军阵地盘旋而下的一条小道,该小道上方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水沟,该小道即为大黑山阵地越军下山、打水的唯一通道。

为确保捕俘成功,傅平山、李忠信、一排长林江再次前出勘察,寻找最佳的设伏位置。十分钟后,三人回来向李鹏汇报了侦察结果。李鹏根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决定在大黑山阵地和水沟之间的小路上设伏,相机捕捉敌人。

6时30分,定下行动决心后,捕俘组七人向前秘密运动,隐蔽潜伏到距离敌大黑山阵地约米的位置。

四连长胡贵林带李忠信、三班班长韩向才配置在小路上方敌阵地下方的有利位置,实施警戒观察;

一排排长林江带一班班长李洪国、五班副班长韩晓雷配置在警戒组右则小路转弯处,负责捕捉俘虏。

副大队长李鹏迅速对现场进行了检查拍照后,带警卫员向大黑山阵地南侧秘密运动,隐蔽于南侧山脚一块相对隐蔽又便于观察拍照的石头后,进行指挥和观察,并对现场进行拍摄。此处比捕俘人员的伏击区域更靠近越军纵深。

9时30分

大黑山阵地上传来越军说话、吵闹的声音。一名身着灰色绒衣、蓝布裤子的越军用扁担挑着两只塑料桶,沿着小道慢慢向山腰运动。由于地形和植被限制,捕俘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越军的行动。在挑水越军接近水沟时,副大队长李鹏发现了该越军,潜伏的捕俘人员此时也听到了渐趋接近的脚步声。由于敌我距离极近,李鹏已无法使用电台通知捕俘人员。情急之下,捕俘人员只得通过用脚蹬、踢等方式向后传递信息。

挑水越军刚刚走到警戒组潜伏位置前方,突然停下脚步,四处观察,并向警戒组潜伏的位置看去。见此情形,连长胡贵林与李忠信、韩向才等一跃而起,全部扑向那名越军。

越军反应极快,撂下水桶撒腿就跑一气呵成,并大声呼喊示警。胡贵林举起67式微声手枪向该敌连续射击两枪,越军的臀部、肩部连中两枪后摔倒在小路边,负责捕捉俘虏的傅平山、林江等迅速上前捕捉。该越军极力反抗并发出杀猪般的喊叫声,傅平山及时用三角巾将其嘴堵住,林江将该越军反铐控制后迅速背负后撤。当人员撤至水沟底时,林江已明显体力不支,只得将俘虏抛在地上,拖着俘虏两条腿继续回撤。

与此同时,大黑山阵地顶峰的越军哨兵已经发现了我军的行动,开始向我军射击。阵地内的越军反应迅速,立即组织人员前出追击。

由于占有有利地势,捕俘组刚撤出伏击区约米时,追击越军就已快速追上捕俘人员,情况十分危急。傅平山果断下令:“将俘虏击毙丢弃,加速撤退!”此时,傅平山发现副大队长李鹏尚未回撤,在组织人员撤退后,立即孤身返回,迂回避过越军追兵后,向越军纵深奔去,寻找掉队的副大队长李鹏及其警卫员。

他留给很多人的最后一面就是这个向着战线奔去的背影。

(战友送别傅平山烈士)

撤退人员在四连长胡贵林的带领下,向我国境内快速回撤。

约一个班的越军迅速占领制高点,以步、机枪向撤退队伍猛烈射击。由于捕俘组携带的均为轻冲、微冲一类的武器,枪弹射程近、威力差,在交火中被越军完全压制。

胡贵林试图通过电台请求火力组和边防部队炮兵火力予以支援,但由于山高雾大,无线电信号受到严重干扰、阻断,胡桂林呼叫近40分钟未听到任何回音。

呼叫支援未果,胡贵林只得带领捕俘组,顶着越军的绵密火力,交替掩护后撤,子弹从身边嗖嗖地打过去。由于地形不熟,撤退人员只能凭感觉向来时大概方向撤退,最终还是与在预定地点等候的向导成功会合。在向导的带领下,捕俘组利用杂草隐蔽,在敌火下运动了约米,转移到了敌阵地的另一侧。胡贵林再次拉过电台,呼叫火力支援,但仍无法联通,操!

此时,捕俘组体力消耗较大,人员已经十分疲惫,胡贵林命令全体就地隐蔽休息。在休息过程中,一名战士无意晃动了一颗小树,大黑山对面阵地的越军发现后立即开枪射击,捕俘组只得再次转移位置。

13时许,捕俘组转移到一条长期无人行走的小路,小路一侧为陡壁、一侧为悬崖深谷,周围树丛密集。

胡贵林命令:“一班班长负责警戒,其余人员就地隐蔽休息。”其间,先后有两批次越军从此搜索通过,我军均未暴露。耐心等待越军搜索通过后,捕俘组继续回撤。为迟滞追兵,一排长林江与一名战士主动担任后方警戒,与留下的向导一起隐蔽在撤退通路一侧的山石后。约2分钟后,两名追击越军进入林江的伏击区,林江二人以微声冲锋枪同时集火射击,将两名越军当场击倒。林江又向来敌方向投掷了一枚82-2式手榴弹,其中一具越军的尸体被炸成碎块。在确认追敌死亡之后,向导拾起一支完好、一支已被炸坏的苏制冲锋枪迅速返回,与其他战友会合。

捕俘组撤离敌人阵地约三公里后,已基本摆脱越军追兵,进入相对安全地域。经现场清点人数,发现侦察参谋傅平山、五班副班长韩晓雷、副大队长李鹏及其警卫员四人失联脱队。

由于我军处于敌方纵深,地形、敌情不熟,加之四名脱队人员动向不明,连长胡贵林与几个干部通过权衡,决定继续撤退,这样即能使大队脱离危险区域,同时也可吸引越军追击,为四名脱队人员安全撤离创造机会。

其后,在回撤路程中,撤退人员路经一片简陋的民房,判断应为越方的一个小村落。通过观察,未发现人员行动,只传来几声稀稀落落狗叫声。撤退人员避开民房区,在沿山腰下的田埂穿行时,发现一名越南妇女怀抱婴儿,背对我方端坐于右侧竹林边的大石块上。有战士认为我方已暴露,为防止该越南妇女向越军通风报信,向胡贵林建议将该越南妇女击毙,遭到胡贵林痛斥。

穿越越方村庄后,撤退人员加快了运动速度,于28日0时到达国境线。通过观察,我军当面左侧为越军0高地,右侧为越军高地,如选择最近的通路,从中穿越通过,我军处于敌两翼,极易遭敌打击或者触雷。

(我军侦察兵一般情况下不会携带过多重火力,所以力求不与越军大部队交火)

权衡之下,撤退人员选择了一条小溪,沿小溪向国境线爬去。胡贵林连长命令一班长李洪国、向导轮流在前开辟通路。撤退人员爬行约米后,到达了一处较大的水沟旁。此时,向导也迷了路,全员只好就地休息,等待天亮再作打算。

28日6时许,天色渐明,撤退人员重新开始寻找撤回路线。

28日9时许,在经过长达23个小时的艰难历程后,捕俘组终于撤回我国境内边防三连驻地。

回说副大队长李鹏。在听到俘虏的高声呼喊后,意识到我行动已经暴露。李鹏与警卫员二人不敢妄动,隐蔽于原地目送战友全部绕过大黑山、越军追兵下山追赶后,李鹏打开相机抽出胶卷,将相机及其他辅助物品全部丢弃,带领警卫员匍匐向越军纵深东北方向退去,迂回越方纵深寻找到另一条回撤的路径,于29日上午安全撤回我国境内。

傅平山向来敌方向返回寻找李鹏二人未果,发现大黑山阵地又有6名越军下山追击我捕俘人员,作出决定:只身拖住敌人,为战友撤退争取时间。

此时,傅平山身上只有1支67式微声手枪、4枚82-2手榴弹以及4块压缩饼干。

在与越军周旋六天五夜后,年1月1日,傅平山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战后,越军专门展览了傅平山的遗物,其中包括1支已损坏的67式微声手枪以及2块压缩饼干……

另外一名脱队的战士韩晓雷在撤退队伍经过敌人封锁区时与大队走散,由于地形不熟,凭着感觉和主观的判断,在敌境内独立活动了3天,于12月30日15时安全返回我国境内。

战斗结束后,根据内线情报,傅平山烈士的遗体被越军掩埋于越苗王县的一个公共墓地边上,侦察大队经汇报前指后,即设法以重金收买越方边民带回烈士遗体。

年5月14日,三名越南边民将傅平山的头骨掘出带回我方境内,经火化后葬于天津塘沽烈士陵园。

年9月5日,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政委万海峰签署命令,追记傅平山烈士一等功。

向前辈们致敬!

(隔着这么久远的时空,我们也能感受到战士脸上的笑容)

(边境线上到处布满了地雷,雨水冲刷使地雷遍布。我刚到战区就在都龙镇小学见到地雷伤及孩子的惨痛场景。年/线云强摄)

(时年17岁的通信员王玉振,后牺牲。年/线云强摄)

(在前线,连长和指导员是一对好搭档,他们从来不愿意照合影像,很怕它成为生命的最后一张照片。后来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连长邱枢荣立一等战功,指导员崔文被战区授予“英雄指导员”称号,年/线云强摄)

(47军师团——也就是夜老虎团2营4连的四位战士合影,其中有三人壮烈牺牲。左起为二等功臣李玉山、包双全烈士、徐开军烈士、张榜群烈士。)

(年4月5日,烈士刘东沛的墓碑前,亲人含着眼泪播放他生前喜爱的邓丽君演唱的歌曲。)

(愿战争永远只发生在嬉闹的孩子手中)

王牌自行车驾驶员亲笔:唯有英勇的人才能承载高尚与光荣的死亡。

他们是另一些人的父亲,丈夫,儿子,兄弟。在短暂人生的尾声,选择成为一名军人,去到了那个战场上,直面死亡。在同样的时刻,战士中枪后躺在草地上,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含着棒棒糖躺在草地上,他们注视的是同一片天空。

我们的战士不缺少《孤独的幸存者》里的悲壮与挣扎,也具备《勇往直前》里的慷慨赴死,也有《勇者行动》里孤身对敌的奋勇,但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zs/66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