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病因
一、咽鼓管功能障碍: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儿童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后鼻孔及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多见于小儿):(1)儿童咽鼓管短而宽,近于水平,易使鼻部及咽部的感染扩散至中耳。此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之一。(2)腭裂患者,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易患本病。(3)近年研究,咽鼓管黏膜的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表面张力受损及变态反应,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引起的中耳炎。
二、感染
因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组织学检查结果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细菌产物。
三、免疫反应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儿童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可能为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病理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浆液性液体(早期):稀薄,呈水样,清晰呈淡黄色,含多形核白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有时可出现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罕见。
粘液性液体(后期):粘稠或胶状,浑浊,灰白色或黄色,含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较少,少数有胆固醇结晶。粘液主要来源于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分泌。
胶耳:甚为粘稠,呈灰白色或棕黄色,含大量蛋白质,如糖蛋白及核蛋白,由于糖蛋白为高分子蛋白,故液体呈胶冻状。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变位性听力改善。小儿对声音反应迟钝,常因注意力不集中或发现电视声音开很大而就医。若一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体检时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儿童患者的第一症状就诊。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鸣:低音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水流声。当头部运动、打哈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耳闷:耳周皮肤可有阻塞感、耳内闷塞或闷胀感,反复按压耳屏可暂时缓解。
二、检查
1、鼓膜:(1)鼓膜充血(2)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变水平,前后皱襞变明显。
(3)鼓室积液:鼓膜呈粉红色或黄色、淡黄色油亮,透过鼓膜可看到液平面,此液面呈一头发丝状弧形线,称发线,当头位变动时此液平面保持水平位。有时可见到液体中的气泡。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浊色发暗。
鼓室积液
2、听力检查:
(1)纯音测听:传导性耳聋(可出现三种不同的曲线)早期(鼓膜内陷):气导曲线以低频区下降为主;中期(鼓室积液):气导曲线低频区与高频区都下降;晚期(负压解除,积液尤存):气导曲线以高频区下降为主,骨导也可以下降。
(2)声导抗:鼓室压图为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传导性耳聋:骨导曲线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曲线听力损失在30~60dB之间,一般低频听力损失较重。传导性聋,积液排出后或负压解除后听力明显改善。慢性中耳炎长期可引起骨导听力下降,成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很难再提高。
鉴别诊断
1、鼻咽部肿瘤:成人,一侧性分泌性中耳炎者须警惕。
2、脑脊液耳漏:颞骨骨折并发脑脊液耳漏而鼓膜完整者可出现鼓室积液。
3、外淋巴漏:少见,常见于镫骨手术后或气压损伤,瘘管好发于蜗窗及前庭窗,耳聋为感音性或混合性。
4、胆固醇肉芽肿(特发性血鼓室):原因不明,可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并发症。鼓膜呈蓝色,鼓室及乳突内有肉芽,内有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结晶,鼓膜穿刺可抽出棕褐色液体,乳突X片气房模糊,少数有骨质破坏。
5、鼓室硬化症:中耳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钙质沉者,骨化,听骨链固定,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鼓膜大多穿孔,残余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内壁有硬化灶。
6、鼓室体瘤:血管性肿瘤,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颞骨CT扫描鉴别。(此外,部分外耳道炎患者,以外耳道渗液为主诉就诊,应与此病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1)保守治疗
①鼻腔收缩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但是使用此药物要注意防止药物依赖,一般疗程不超过1周,若频繁过量使用易引起药物性鼻炎。麻黄素类鼻腔收缩剂可升高血压,老年人用药后应观察血压变化。②黏液促排剂: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等药物。③抗生素: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④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⑤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且相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⑥咽鼓管吹张: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但应用此方法时须注意鼻腔不能有鼻涕,不然容易将鼻涕吹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手术治疗
①鼓膜穿刺抽液:可同时作为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②鼓膜切开术: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不合作的小儿可于全麻下进行。需要注意保护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③鼓室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有部分患者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④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应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提高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功能,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3、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
4、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
5、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不要头部太低;鼓膜置管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以防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医院特开咨询、预约平台!
同齐提供预约就诊,编辑“姓名+电话+预约项目”添加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