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看电视了!再看电视你的眼睛就该瞎了、赶紧去学习!别等开学后才发现你比别人落后很多,到时候你哭都没用、你不准说谎!、我说不行就不行!、不管你了,你爱怎样怎样吧!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赶紧写你的作业吧!、有没有努力,看你成绩就知道了!。
上面的这些话,你对孩子说过几句呢?如果孩子很小时,你就形成了这种命令式的语言跟孩子说话,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呢?作为父母,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跟孩子更好的沟通呢?
命令式语言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愿不愿意和人交流、亲近)、认知等能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背景下表现不同。
无独有偶,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论观点认为,儿童令人惊奇的语言技能好像是被铭刻在人脑结构中的。他认为,所有儿童天生就带着一个语言获得装置:它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系统,系统中有一套适合所有语言的规则,它使儿童无论听到的是何种语言,只要积累足够多的词汇,都能以符合语法规则的方式听懂别人说话并自己说话。
试想一下有两个同时出生的婴儿,一个婴儿成长的环境都是这种简短地命令式语言,比如让孩子吃饭就只说一个吃!、让孩子喝水就只说一个喝!、让孩子睡觉只说睡!、让孩子玩玩具只说玩!等能说一个字的绝不说两个字,这就教养属于李玫瑾教授所说的无亲情抚养,孩子所能听到的语言仅仅是一些命令式的字眼,你想这个孩子长大后能出口成章吗?
另一个婴儿周围的人都以一种指向儿童的言语与儿童讲话。
指向儿童言语是一种句子简短、发音清晰、音调高亢、语气夸张的交流方式,在句子之间有明显停顿,在各种情境下反复使用新单词。
比如宝宝在玩小汽车,父母就会说:看!小汽车跑起来了!,宝宝指了指奶瓶,父母看到后会说:奶瓶!宝宝是饿了吗?是不是想喝奶了?而且父母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的长短和内容做细微调整来满足孩子的需要,这种调整促进了宝宝对词语的学习,并能鼓励儿童参与跟父母的互动。
研究发现,父母用指向儿童言语跟孩子交流时,有益于儿童早起语言学习,儿童更愿意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参与到亲子互动中来;相反,父母如果以不耐烦和命令式言语对待儿童,会导致他们停止尝试说话和语言技能的不成熟,还会害怕与人交谈。
丰富的语言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差异。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在人工耳蜗植入项目中,有一项奇怪的发现:
有两位儿童耳蜗植入患者A和B,在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A性格开朗,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三年级的水平,跟正常人毫无差别的生活着;B同样该上三年级,但他却只能在特殊教室里学习,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和说一点点的话,阅读能力只达到幼儿园水平。
他们拥有同样的智力、同样是先天性耳聋,也同样接受了高端仪器治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原来A在植入耳蜗后,他对声音充满了好奇,他的父母会经常跟他说话讲绘本,他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在该会说话的年级学会了说话,总之他是在一个语言非常丰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B在植入耳蜗后,他的父母并没有跟孩子经常交流,也不会刻意的教他说话,久而久之负责他语言中枢的神经元就出现了削减,使得他说话迟钝。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数据收集后,萨斯金德教授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父母的社会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语言能帮助孩子形成成长性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头人、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年做了一项很重要的研究:
他让名五年级的学生解答一道难题,考试结束后给予一些学生聪明的称赞,给予另一些学生努力的称赞。随后她给出了两个选择,其一是让学生们解答一道更难的题目,并告诉他们会从中学到更多;另一个选择则是和第一题差不多难度的题目。结果显示:获得聪明称赞的65%的学生选择难度相仿的题目,而获得努力称赞的92%学生选择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回想一下我们在跟孩子的日常对话中,假如孩子拿着我们做馒头用的面团捏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小动物,高兴地拿到你面前向你炫耀他的成果,你会怎么说呢?
第一种父母会忽视孩子的作品并用斥责的口吻说:谁让你玩儿面团的?看你弄的满地都是面,真是调皮!
第二种父母会肯定孩子完成的作品并用夸奖的语气说:宝宝真棒!
第三种父母会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肯定并用欣赏的眼光说:你努力地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完成了你的作品,这个作品简直太有创意了!
不同的语言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父母的语言会打击孩子对事物的积极性,形成谨小慎微,谨言慎行的处事态度;
第二种父母的语言虽然表扬了宝宝,但是如果每一次都用真棒、真好这些单调的词语,会让宝宝像上述实验中被称赞聪明的孩子一样,满足当前的状态,不再想去更多的挖掘自己的能力,可能孩子是害怕自己做不到之后得不到父母的夸奖。
第三种父母的语言不是单纯的肯定结果,他们更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经常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会形成成长型思维,他们在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正如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的名言所说: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你的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更科学的亲子语言:3T沟通原则。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那我们到底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才能给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呢?达娜·萨斯金德教授和她的团队研究出了一套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