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尚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守

“一月名曰流刑、二月始膏、三月始胎……”,是《胎产书》里面关于胚胎的描述,“这是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后来命名《胎产书》里面关于胚胎的描述,这一记录和国外最早记录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公元前,但是《胎产书》对胚胎形成的描述比国外的描述要先进、准确。”在刘尚明看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上好每一堂课,担负起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刘尚明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组长,也是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解剖实验、形态实验、机能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涵盖组织学和胚胎学两个部分,组织学是描述人体微细结构,就是要用显微镜去看的结构,完全能凭肉眼去看到的微细结构叫解剖学。胚胎学讲的是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经过9个月的发育成为一个新生个体的过程。”年,课程组承担的《临床胚胎学》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年,《临床胚胎学》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入选国家首批向印度尼西亚提供高水平慕课清单。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坚守课程思政主阵地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不一样的,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课程的本质、内容,将课程所涉及的医学病例、社会热点问题、科研进展等素材,与医德教育、医学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理性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程设计上,刘尚明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断改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全过程。“比如讲授胚胎学中的试管婴儿,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医院的张丽珠教授操作的,而张丽珠教授的父亲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张教授接受高等教育后,也在国外工作了,但是 爆发后,她毅然回国,几经辗转,后来做了大陆上的第一例试管婴儿,所以不管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医务工作者,爱国都是首位的……”在刘尚明看来,通过事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医学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让学生有信仰、有担当,胸怀“大我”,在此基础上刻苦努力,认真科研,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在讲授第三代试管婴儿时,刘尚明讲述了一件真实案例。在河北农村有一对夫妇,第一个孩子是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后来怀第二个孩子在产前检测时,也被诊断为先天性耳聋。“他们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他们当医院的王秋菊教授,王教授给他们诊断出来夫妻双方都有一个基因缺陷,他们都携带隐性基因,生的孩子有1/4的几率是耳聋患者。后来,王秋菊教授就找到了咱们山大生殖中心的陈子江教授,她们联合攻关,用第三代试管婴儿,也就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在年,帮助这对夫妇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个事例还被评为当年的十大科技新闻……”通过这个事例,刘尚明希望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造福民众,同时引导大家认识到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以及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在刘尚明看来,立德树人就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联系社会现实和化解学生困惑结合起来,让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兴趣,根据时代变化和国家政策,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年8月31日,“山东大学人体科学馆”正式开馆。人体科学馆依托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学科力量,把历代医学人制作、收存的珍贵标本集合在一起,近千件展品全部由学校教师收集、制作和自主研发的标本、模型和数字教学软件等组成。刘尚明兼任人体科学馆副馆长,“我们人体科学馆里有一些胚胎标本,是我们齐鲁医学胚胎学的创始人张汇泉教授收集的,还有一些模型是张教授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的,我就给学生讲张汇泉教授做科研之外的事例……”张汇泉教授在年进入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当时的他是进步学生代表。“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他和邓恩铭都是学生代表,年邓恩铭去上海参加一大会议的时候,张汇泉教授去送别,我们这些教授除了做科研以外,还有爱国、进步思想……。”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用全英文授课,“张汇泉教授都80多岁了,还亲自上阵用英文讲课。张教授的言传身教带来的科学家情怀和匠心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课程思政教育既要把握时代环境背景,又要直达人心、引发共鸣。后来,人体科学馆成立了学生宣讲团,承担起宣讲责任,“守护生命教育,传承医疗精神,就要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去体会、感悟。”

育人有道、润物无声,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在刘尚明看来,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树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理念,营造协同育人的氛围,建立全面、立体、多元的育人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刘尚明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学生的绘画,绘画获得了二等奖。他告诉学生“咱画画这么好,到时候再好好设计设计,一块想一个好的主题,争取得个一等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刘尚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些学生画画比较好,就可以去参加大学生绘图大赛;有些学生文笔比较好,就让写写文章;今年还有一个学生想做一个试管婴儿的科普宣传,我看了看给他提提意见,争取也得个奖……”年,刘尚明指导学生制作的科普宣传的文案,获得了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的三等奖。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刘尚明看来,以学生为中心,一定要有教师为指导,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学医本身是一件特别辛苦的过程,要打下特别好的基础,就要一遍一遍地记知识点,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引领学生拥有更广更全的知识面,还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认识到学习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动力。”对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所以必须掌握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重要,学生的培养从基础阶段到临床的各个环节,包括查房、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都要掌握,这些环节既是言传身教,也需要长时间润物无声式的教育……百年树人,其实就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思想政治教育要直达人心、引发共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慢慢地,学生也会随着交流的深入,积极发表对课程的看法或者感触,级临床5年制本科生卢佳就是通过课程交流和刘尚明慢慢熟悉起来,“每次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xgyy/664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