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欢听故事,那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红楼梦的小故事。
故事分为很多种有少儿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故事的载体也有不同,比如有图书,有音频和有现在很流行的影视,但是古人就没那么好运气的,因为古代没有那么多高科技,所以故事基本上只能靠嘴巴讲出来。
不过电视上说的故事和我们通常说的故事还是有差别的,因为一个故事有可能被分成好几个版本讲。就比如小编这次要讲的这个故事:红楼梦心理解析—宝玉疯病之谜
《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是个“混世魔王”,“富贵闲人”,“行为偏僻性乖张”,精神活动是不正常的,而且好发“疯病”。宝玉“疯病”的明显大发作,至少见有三次。第一次见第25回“魇魔法叔婶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第二次见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第三次自第94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开始,时断时续,发病时间较长,直至终篇为止。
贾宝玉得的是什么病呢?曹雪芹故意写成是因为“失玉”“魇魔法”和“宝玉失灵”的结果,我们当然不能相信。从现代医学看,贾宝玉得的是癔症,也就是歇斯底里症。
癔症,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可以是各种各样,有的表现为“腹痛”、“失明”,“耳聋”、“手脚不能动弹”;有的表现为“抽搐发作”、“昏厥”;也有的表现为象贾宝玉这样的“精神病发作”。由于癔症发作的形式可以类似各种疾病,有人便把癔症叫做“疾病的摹仿家”。
医院洪磊临床上遇到癔症的表现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患者往往又有共同的性格和特征,他们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前的性格特征,就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那么,让我们把“红楼”当作病史,来看一看“宝二爷”是否符合“癔症”这一诊断。在三次发病中,可算第二次最为典型。我们就以第二次发病为例,结合另外两次发病,以及书中的其它描述作一分析。
从本质上看,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也就是说是在心理因素或精神刺激下起病的。宝玉和黛玉早已以心相许,他们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又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们俩人希望结合,但又一直担心不能结合。紫鹃戏言“妹妹回苏州去”,又说要相互退还信物——“从前儿时玩的东西”,宝玉一急,“便如头顶上响得一个焦雷”,“半天不能作声”,接着便大发起来。
话又得说回来,引起癔症发病的精神刺激,一般都不是什么太严重的精神创伤。宝玉的那种发病,归根到底,也不过是紫鹃的“几句玩笑”而已。太医是懂一些精神科知识的,他说“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不过一时壅蔽,较别的似轻些”。
精神性癔症,一般是发作性的,他们发起来,闹得不亦乐乎;过一段时间,烟消云散,恢复正常。多数病人发作的时间都不太长。宝玉第一次发病,大发只有三天;第二次,不过几天;第三次,时间较长,但是其间也是时好时坏,时而糊涂时而清楚,所以,第三次发病,其实不是一次,而是许多次。不发的时候,他完全正常,照样谈情说爱,吟诗作对,社交应酬。就以第三次发病来说,前后那么长时间,但是最后他居然还能应试赴考,中了第七名举人。可见,在不发病的那一阶段,精神功能并无缺损。这是癔症与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的重要区别。
癔症的另一临床特点是发作的夸张性。癔症病人发病时往往带有情感色彩,或者哭哭啼啼,或者放声狂笑,或者是吵吵闹闹,症状看起来十分严重,甚至不认爹和妈,不识昼和夜。用精神科的医学术语来说,叫做“定向不全”,即不能作出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这类症状,在精神病中不太常见,除了癔症以外,还见于高热感染、脑出血以及其它其它严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等。宝玉的第一次发病,似乎是糊涂至极,书中有一段很精采的描述,“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尽是胡语”。这种比“精神病更精神病”的表现,恰恰是癔症的特点。
这类发作的另一个特征是易暗示性。暗示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心理作用,暗示性强就是心理作用特别强。因此,病人的症状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的影响,人多嘴杂时,发得更凶。第一次发病时,宝玉原先只是胡言乱语,王夫人和贾母等来看了,反而“拿刀弄杖,寻死觅活,闹得天翻地覆”。第二次发病时,开始只是目瞪口呆,一语不发。以后,许多人都来看他,“便满床闹起来”。病人的症状不但易受他人暗示,还易受自己的暗示,这叫做“自我暗示”。例如宝玉听见一个“林”字,就高嚷:“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看到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嚷:“那不是接他们的船来了”;把船掖在被中,便笑道:“这可去不成了”。这些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暗示和自我暗示显然对症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也可以利用病人的这一特点,应用言语或动作,使病人产生心理作用,促使病情好转或消失,医学上称为“暗示疗法。”癞和尚两次见宝玉,说了一番话,病情顿时好转,实际上就是一种“言语暗示疗法”。薛宝钗似乎懂一点心理学,她采取“佯然不理”的态度对待宝玉的病,没有暗示的支持,病情倒反见减轻。在这一点上,她比王夫人和贾母,以及我们经常见到的许多惊慌失措、大惊小怪的病员家属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