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之前去XX医院看,说我鼓膜都穿孔了,要给我修补鼓膜。”
“刘大姐,我们仔细看了下,你这不是穿孔,不要太担心了。”
这段对话,发生在成医院三楼耳科病房内。说话的人是刚入院不久的患者刘女士,而耳科医生张雪则站在床头耐心的向她解释病情,安抚着她焦躁的情绪。
拖,一拖就是十年
据患者刘女士自诉,十多年前,她的右耳没有原因的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但是不痛不痒不红肿不“流水”,因此刘女士直接没有管它,每次不舒服,就吃点“消炎药”。
结果一个月前,刘女士的右耳突然出现闷堵感,胀胀的,而且听力下降的比之前更厉害。这次刘女士没有掉以轻心,医院,当地医生诊断其为“中耳炎”,并予以对症保守治疗。
但天不遂人愿,刘女士的耳部不适感并没有减缓,还出现“嗡嗡嗡”的耳鸣症状,每晚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后来,刘女医院,医院内镜检查后说刘女士鼓膜大穿孔,要做修补手术,不然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后续生活。刘女士一辈子没有做过手术,听到后难以接受。
她四方打听那种专医院,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成都仁品。
不是穿孔
“你这个不是穿孔!”
汤燕医生和张雪医生仔细检查和研究后,得出了这个结论。
内镜下,极其容易被判定为鼓膜穿孔
原来,从耳部内窥镜结果上看,刘女士右侧鼓膜有一个大大的“孔”,好似因为中耳炎症而引起的鼓膜破坏;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刘女士的鼓膜是完整的,只是疑似穿孔的部位,因为某种原因“榻陷”了一块。
汤燕医生解释
结合各方面的检查,我们判定刘女士为“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发多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咽鼓管出现问题时便无法调节鼓室内气压,导致耳道内血管很容易由于低压而扩张,从而出现液体渗出,造成“分泌性中耳炎”。
常年累月的液体未处理和鼓室内的低压环境,最终让刘女士的鼓膜往内坍塌了一大块,这也是刘女士觉得闷堵的原因。
听到自己不是什么“鼓膜穿孔”,刘女士松了一口气。但张雪医生告诉刘女士,她仍旧需要做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小的手术——“耳部置管”。一听“置管”只需要二十分钟,刘女士心情较为放松,欣然接受。
不日,刘女士接受“耳部置管术”,主刀医生将刘女士右耳鼓室内已经有些粘稠的液体通过管道引流而出,调节刘女士鼓室的气压平衡,效果良好。
术后检查,刘女士右侧耳道已经干燥,恢复良好,张雪医生在请示上级医师后,为刘女士办理出院。
汤燕医生提醒:
有许多患者遇到不舒服便自己开具消炎药物治疗,结果后续越拖越严重,医院。但往往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需要手术治疗。
刘女士算是幸运的,有不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因为长期不治疗,最终导致粘黏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患者将会承受更多的痛苦。
犹豫就会败北,遇到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相关科室就医,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点击阅读原文一分钟立马预约挂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