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鸣耳聋证治

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症状。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症状轻者称为重听。

在临床上,耳鸣、耳聋除单独出现外,亦常合并兼见,耳聋又有自耳鸣发展而来,如《医学入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而发病机理则基本一致。

本病在《内经》早有论述,如《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外台秘要·风聋方》:“病源足少阴之经,宗气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皆认为耳鸣、耳聋是肾精亏损,胃气不足,肝火,痰浊上蒙,以及风邪上袭耳窍所引起。

本篇主要讨论内伤所引起的耳鸣耳聋。对于暴震,外伤,药物损害,外疡等引起的,亦可参照本篇辨证原则处理。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窍闭塞有关。除先天性耳窍失聪外,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以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虚久病、气血不能上濡清窍所致。多与肝、胆、脾、肾诸脏功能失调有关,尤其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1.肾气不足

病后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以致耗伤肾精,耳为肾之外窍,内通于脑,肾精损耗,髓海空虚,不能上濡清窍,而无根之火上浮,引起耳中轰轰有声,其人昏昏聩聩。即《医林绳墨·耳》所说:“耳属足少阴肾经……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

2.脾胃虚弱

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或脾虚清阳不振,清气不升,导致耳鸣、耳聋。正如《医碥·耳》所说:“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自上,清不升而浊不降也。”

3.情志失调

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气逆肝胆之火循经上扰,则清窍被蒙。即《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说:“肝……其气逆则头痛、耳聋。”

4.脾胃湿热

平素嗜饮酒厚味,聚成痰热,郁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鸣,甚则气闭。成为耳聋,此即《古今医统·耳证门)所说:“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

5.风热外乘

外感风热邪气郁遏不泄,循经上扰,壅蔽清道,引起耳聋。或热病余热未消,清窍不通,或反复感冒,邪蒙耳窍,均能引起耳鸣、耳聋。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外有风热上受,客邪蒙窍;内有痰火,肝热,蒸动浊气上壅;或因久病肝肾亏虚,脏真不足,或脾胃气弱,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病因颇为复杂。总之,应注意二点:一是慢性耳鸣、耳聋,病因无论内外,多与精气不足有关。正如《济生方·耳论治》所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所以,劳伤精气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二是五脏之中,耳病与脾、肾、肝、胆关系较为密切,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宗脉之所灌注,内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肾精耗损,则髓海空虚,发为耳鸣、耳聋。此外,少阳经脉上入于耳,肝胆之火,循经上壅,易成鸣、聋。但肝为肾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肾水不济所致,且肝火内郁,尤易汲伤肾阴,导致耳鸣耳聋加甚。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蕴生热,上塞清窍,所以痰火、湿浊引起的耳鸣、耳聋,又多与脾胃气虚有关。

二、辨证论治

清代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耳鸣、耳聋,须分新久虚实。”《景岳全书·耳证》:“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该论述对本病的新久虚实作了扼要概括。从临床所见,凡风热所致者,暴然耳鸣或耳聋,兼有表证;肝火者耳窍轰鸣,攻逆阵作,怒则加甚;痰浊者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肾虚者耳鸣声细,如蝉持续,腰痠面悴气虚者耳鸣时作,将息稍轻,劳则加重。阴虚者午后加重。其治法为治肝胆从实,治脾肾从虚,上宜清疏,中宜升补,下宜滋降。临床上须结合其他脉证,进行辨证论治。

1.肝胆火盛

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

暴怒郁遏,肝火不泄,循少阳经脉上扰,清窍失灵,故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肝胆火旺,扰动心神,故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气郁勃,络气不畅,故胸胁胀闷。怒则气逆,故耳鸣、耳聋更甚。肝火内部,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征。

清肝泄火。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山栀苦泄胆火,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木通、车前子、泽泻等导热下行,生地、当归滋阴养肝。便秘者可加大黄。

肝火耳鸣耳聋,多为实证,龙胆泻肝汤通治肝火挟湿之症。若下焦湿热不甚者,可酌减木通、泽泻等药。肝火上炎多汲伤肾水,若肾虚较甚,虚实挟杂的,可酌加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肾水:若肾亏肝旺、实少虚多的,当按肾精不足论治。若肝气郁甚,可酌加白芍、夏枯草、川楝子,以柔肝理气解郁。

2.痰火都结

两耳蝉鸣,时轻时重,有时闭塞如聋,胸中烦闷,痰多,口苦,或胁痛,喜得太息,耳下胀痛,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

素有痰火郁结,壅阻清窍,故耳鸣如潮,时轻时重,甚则气闭失聪。痰浊中阻,气机不运则胸闷、痰多、喉中不爽、喜得太息.痰火中阻,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痰火壅阻,肝胆经络不畅故耳下胀痛。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痰火之征。

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温胆汤加减。方中用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竹茹、枳壳清胃降浊。痰多加胆星、海浮石化痰:郁结甚加浙贝母、天花粉清化,失眠加远志、龙骨,膈上烦热加桔梗、山栀、豆豉。热甚加黄芩、黄连泻火,如痰多胸闷大便不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降火逐痰。

痰火郁结所引起耳鸣、耳聋,多属实证。若因恼怒转加,可选用柴胡、青皮、连翘、郁金或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效果更佳。

至于湿痰中阻,清阳不振,浊气上壅所致耳鸣、耳聋,与此迥别。治应健脾升阳,详见“清气不升”型。

3.风热上扰

外感热病中,出现耳鸣多或耳聋,伴见头痛、眩晕、呕逆、心中烦闷,耳内作痒。或兼寒热身痛等表旺。苔薄白腻,脉浮或弦数。

外感风热上扰,故见耳鸣头痛、眩晕,胃气不和,气机不调,所以呕逆、烦闷。外邪上扰,耳窍被遏,故耳中作痒。客邪未解,则寒热身痛不除。脉浮、苔薄腻,均为外感之征。

疏风清热。

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薄荷、连翘清热散郁,荆芥,豆豉解表疏风,苇茎、桔梗清热化痰。可随证加用僵蚕、蒺藜、蝉衣、菊花疏风:柴胡、青皮疏肝,寒热不解者可加防风、川芎。

若热病后期,或反复感冒后,耳聋不愈者,此病后脾胃肝胆余热,不可多事清降,可与养阴和胃,饮食渐加,耳鸣、耳聋亦可渐愈,

4.肾精亏虚

耳鸣或耳聋,多兼见眩晕、腰瘦膝软、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等,舌红,脉细弱或尺脉虚大。

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而邪火转而上乘,所以耳鸣耳聋,甚则眩晕。肾阴亏虚,虚火上浮故颧赤口干,手足心热。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遗精。肾亏精髓不足故腰痠膝软,舌红、脉细弱均为肾精不足之征。间有阴虚火旺则尺脉虚大。

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用耳聋左慈丸加减。方中六味地黄丸补益肾阴,磁石镇摄,五味子敛精,或加龟版、阿胶、龙骨、牡蛎、女贞子、桑椹子等滋阴填精:牛膝、杜仲强壮腰膝。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经气闭塞,头痛口干者,可合用本事地黄汤,滋阴疏风并举。若肾阳不足,不能固摄者,而见下肢清冷,阳痿腰酸,颧颊黠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弱者,宜温补肾阳,可用贞元饮送服黑锡丹。

若因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的,可用滋水消肝饮以滋肾养肝舒郁。

5.清气不升

耳鸣、耳聋,时轻时重,休息暂减,烦劳则加,四肢困倦,劳怯神疲,昏聩食少,大便溏薄,脉细弱,苔薄白腻。

脾气虚弱,阳气不能上奉清窍,故耳鸣耳聋,神疲、昏聩。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便溏。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惰无力。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脉细弱,苔白腻,均脾气虚馁之征。

益气升清。

益气聪明汤加减。方中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升麻、葛根升举清气,蔓荆子升清通窍,黄柏、芍药,反佐和降,以清阴火。可加菖蒲、葱叶、茯神,以清心通窍.

若因多嗜酒炙,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湿上壅而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等,可减去黄柏、芍药加白术、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泽泻利湿泄浊,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以上脾、肾亏虚两型,多属虚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是说人过中年以后,精气渐趋衰弱,故慢性耳鸣耳聋之证,以年长之人为多。因精气虚弱不能上通于耳,比喻路久不行,终致茅塞。其治法与脾肾亏虚者同例,但因精脱气衰、多数不易恢复。

临证所见,新聋者少,慢性久聋居多,上实下虚,虚实参杂的,也时有所见。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脾虚之证每与痰火、湿浊互见,要注意升消降浊,肝火郁遏易挟风热上扰,须疏肝散风解郁,不可一味凉降,痰浊郁结之火,易被肝火挟迫上升,要注意顺气和肝,不能徒守消化。凡此种种,都说明临床上针对耳鸣耳聋的虚实夹杂者,治疗时要细加辨证,统筹虚实,兼顾标本,不可一途而取,《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聋》认为本病治疗原则“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消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确乃要言不烦,可供参考。

三、结语

本病辨证要分新久虚实。一般新病多因风热、客邪、痰火、肝胆郁热等引起.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奇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疗程较短。若久病体虚,脾肾不足,脏气亏损,不能上奉清道,而致浊邪窃踞,则本元既伤,其病在脏,往往缠绵日久,难图速效。

(本文选自《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张伯臾论心脑病》上海中医药大学版p74-81)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gaella.net/elzl/661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