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令狐伯光
湖南卫视的《歌手》已经播出了八期,整个节目已经播出了八季。
整档节目已经有些疲惫,同时选手展现出大量的争议,也标志着华语乐坛的这些“当打之年”,还远远没有做到接替前辈的薪火。
其中受到大家一致赞同的方面,大概就是觉得他们的音乐“不够好听”吧。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但整体的趋势就是如此。
这里就大概科学的分析一下,你们为何不喜欢现在的华语音乐?
01
音乐只是一件商品,与经济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近现代科学世界是由欧美开辟的,日本“明治维新”后是亚洲的唯二的发达国家。二战后重新崛起,它的流行文化一直亚洲第一。
老牌发达国家有最大的优势,什么人才精英、经验积累、产业链成熟度等。
欧美流行音乐一直是世界第一。
日本继欧美后的第二座高峰,长时间占据亚洲流行音乐的第一。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年代,流行文化的发展有滞后性。
除了新加坡(因为人口和地域,人才被吸港台吸收),港台地区流行文化崛起是年代,台湾流行音乐因为人口,市场(普通话区)与积累。
年后,周杰伦等人革命成功,影晌一直延续至今。
韩国流行文化发展又晚于港台,可以确定是年后,流行音乐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就是唱跳偶像团体。
流行音乐排行结果如下:
1:欧美(美国)排在绝对榜首
2:日本虽然衰落但仍是亚洲第一
3:韩国发展后来居上,现在处在要衰落的前夕
4:中国港台地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于现在的华语音乐仍然影响巨大。
我们再回到华语音乐上。
更早不提。
80年代,90年代和年代的华语音乐是怎么样的?
音乐是跟社会现状相通的,欧美国情和国内并不一样。
如果照搬欧美音乐肯定没戏,如同香港“四大天王”,台湾的罗大佑,李宗盛等为例。他们的音乐跟年代港台的社会现状相通,属于蓬勃向上高速发展的年代。
再加上当时港台因为竞技先发优势,流行音乐的产业链也更加的成熟。
如同现在观众评价当初的华语音乐:
“当年的歌曲千锤百炼,经过了历史长河的磨砺,最终流传下来的经典。”
所以——
年前后到间,中国内地特别追捧港台的流行乐。
除了因为经济发展早,港台音乐产业更加成熟,内地乐坛需要学习之外。
更因为大家在文化精神上是共通的,毕竟所有中国人都处在黄金年代嘛!
02
两岸三地经济的逆转,港台音乐的衰落
年后,华语音乐尤其是港台音乐的衰落兴盛,很大程度是科技革命所带来的。
原本港台流行乐占据天下的唱片市场,在盗版和网络音乐崛起的时候,迅速的被抢占市场,音乐人由原本的很赚钱变得不太赚钱。
当时大陆流行乐的两大主流,摇滚和民谣首先进入地下发展的模式。
因为经济发展不对等的关系,内地开始盛行90年代前后港台的流行乐。同时,还有台湾流行乐唯一的革命成功引领风潮。
那就是周杰伦代表的台湾乐坛的成功升级。
其实周杰伦也就是两招,ramp;b的华语化和中国风。
周杰伦崛起的年代,刚好跟电脑时代互通,人们对于文化创新的追求,同样反映到音乐的创新上。
同时周杰伦又抓住人民情感上追求复古,追求传统美感。
彼时香港乐坛已经衰落了,只剩下一个陈奕迅实在独力难支。
当时的内地乐坛还处在前辈们开创的摇滚,再到民谣乐的风潮当中。音乐市场上的音乐人,基本又都向港台乐坛看齐。
说到底,因为华语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华语音乐一直学习融合脉络。
那就是先欧美再日本,韩国发展得比港台要晚,最后才是韩国。
年后的内地乐坛的发展,学习方向也是这样。
源头都是欧美,再学的是日本,最后是逐渐衰落的港台。
年,黄霑在采访中《其实人间尽耳聋》里说过一句话:“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对于流行音乐影响最大的是观众的组成。”
年过后,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由原本的港台,开始向着内地迁移。
背后是两岸三地的科技和经济等大领域的逆转,导致音乐市场和观众的变化。
这个标志性事件,便是《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过后获得巨大的成功。原先的华语音乐和音乐人,需要港台音乐产业包装才能火遍大江南北,彻底变成需要登上中国综艺节目,才能火遍全中国的状态。
上面是华语音乐发展的大致情况。
现在,我们回到大家不喜欢现在的华语音乐。
03
大家喜欢听曾经的华语音乐,经济因素和中国听众的组成
原因基本就是前两点的综艺,两岸三地经济发展的逆转,但因为中国是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也不尽相同。
但是综合在一起的话,整个中国市场对于音乐审美偏向传统。
我们综合一下,用来划分当前中国流行乐的听众,结果大概如下。
50后,60后、70后:
这是历史大环境的原因,他们青少年时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限于经济发展,接受教育普及度不高等原因。
这三代中国人听得最多的流行乐,便是邓丽君,时期的港台流行乐,甚至京剧,戏曲等传统音乐。
内地的崔健的摇滚乐,民谣乐与内地民族音乐也听。
欧美和日本流行乐也有,但是所占比人数不会太高。
凤凰传奇代表的大陆通俗流行,抖音和快手短视频歌曲也听
80后、90后:
这两代中国听众听得最多,也是时期的港台流行乐,崔健代表内地摇滚乐和内地民谣,以及内地民族音乐等。
但是京剧,戏曲等传统音乐有所减少;欧美日本流行乐有所增长,但是范围也不会太广。
凤凰传奇代表的通俗流行,抖音代表短视频歌曲范围也很广。
新时代诞生的中国风,古风和动漫音乐也开始占有,但范围不及下两代人。
其中,听众数量增加最多流行乐,必须是周杰伦等代表的年后的台湾流行乐,毕竟周杰伦时代就是观众的青春时代。
95后、00后、10后:
他们是各个年龄的音乐风格,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音乐都会听。
如果要衡量人群的话,大概如下。
年头越老的的音乐人群数量越少,比如邓丽君时期的港台乐,崔健代表的内地摇滚乐,更不用提更早的民国,京剧和戏曲了。
年代越近的华语流行乐仍旧是主流。
比如年代港台流行乐,与年后周杰伦代表的港台流行乐。
内地崔健代表的90年代摇滚乐大量减少,年后“地下十年”后的内地摇滚。
比如痛仰乐队,新裤子乐队,各种各样的独立乐队等。再到境遇相同的内地民谣音乐,比如李建,宋冬野、赵雷等等。
这些内地流行乐,不仅是95后和00后听众的主流,也是80后和90后中国听众的主流。
相比之下。
凤凰传奇代表的通俗流行乐,抖音等代表的短视频歌曲。
前者听众数量有一定的减少,因为已经不是他们伴随长大的时代。后者流传范围仍然极广,因为这是他们参与的时代。
其中,听众数量最多的流行乐,则大致有两个。
一是众所周知的形成“饭圈”的爱豆偶像的音乐,属于圈地自嗨的程度。
因为这个自学习日韩的娱乐产物,在中国本土就是年后才开始发展。主要受众都是95后和00后等青少年受众。
后有少部分从来不是主流,遑论年纪更大的听众。
二是全世界各种各样的音乐,与华语乐坛各种各样的独立音乐。
这个便得益于了两点现实原因,第一是科技网络的发达让文化传播变得容易,网络上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独立音乐人。
虽然水平有些良莠不齐,但在审美和圈子越来越细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小众独立音乐人,满足了各种各样的圈子受众。
第二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在接触全世界流行文化越来越容易,青少年的文化审美变得越来越多元、细化。
语言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
这些统统没有关系,通过网络轻易可以接触,通过教育觉得好玩好听就行了——
比如国内的国风,新中国风,汉服圈——日本的ACG圈,美国超级英雄圈子,再到前段时间肖战引出的“同人圈子”。
不管是不是音乐,当下的流行文化的圈子和受众,变得越来越细化。
但是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复杂组成,也就还能形成一条音乐和文化上的鄙视链。
这里不详细展开,但是因为当前主流社会的工作者仍然是60后,70后为主。已经中年的80后和90后逐渐走向中心,但都还不是主流。
最后我们回到华语流行乐上,最主流绝大多数观众都接受的流行音乐。
取其中间值,相信大家都有了答案。
这与《歌手》最新播出的一期的情况相同。
如果说华晨宇,徐佳莹,再到耿斯汉的歌曲还有点传统,还是偏大家能理解的华语歌曲,他们的排位也在第二第三。
耿斯汉奇逆也成功了。
日本天后米西亚,与萧敬腾的歌曲便显然更异域化了些。
吉克隽逸的歌曲是表达自我,自我能否感染别人很重要。观众会觉得是首不错的歌曲,但未必有共情。
最后大争议的地方,莫过于袁娅维的淘汰,和周深的第一。
《达拉崩吧》是首非常“二次元”的歌曲,大家未必会接受。但周深超高演唱能力,加上又唱又跳非常欢乐,不理解但排第一大家都接受。
相反,袁娅维的灵魂乐,爵士乐确实所谓的审美高级。
但是太多的转音技巧,和有些纠结和观众共情的表演,最终呈现了一个坏的结果。
这也展现了当前华语乐坛年轻人,还有大众对于音乐的一种接受程度。